(本章後半部分有較寫實的當年火車站背景,不愛看的可跳過這章,對劇情毫無影響。)
自打有了船後。
李多魚每天就想著到海裡去浪,不是在海帶田,就是想方設法在捕魚。
而那個能釣到大鱸滑的西甲礁,被漁民的各種漁網、延繩釣圍困了兩周後。
大鱸滑直接給抄家了。
漁民一共捕到四條上百斤的大鱸滑,而青口碼頭的老張從第二條,就開始壓價。
到第四條時。
每斤大鱸滑的收購價就隻剩下四毛,見大鱸滑賣不上價格後,漁民這才從西甲礁散去。
可轉眼,他們又盯上了李多魚的張網捕魚。
結果不到一個月的時間,整個廉江縣的廢舊拖網,幾乎被擔擔島的漁民買光了。
大堂哥李曙光買的最多,足足買了三副舊的拖網,二堂哥也買了兩副。
灘塗那裡、惡水灣那裡,隻要是能打樁的地方,全都是這種固定張網。
有些漁民還開發出了新玩法,在張網裡灑一些雜魚餌料,吸引海魚到網中進食。
結果當天,那個漁民捕獲了大幾百斤的海鮮,而打那以後,大家也是有樣學樣,全都網拖網裡放雜魚餌料。
而這一段時間,擔擔島的碼頭非常熱鬨,海鮮多到魚販子都收不過來。
出現了“供過於求”的情況。
接著,就是海鮮價格暴跌。
捕獲量最多的帶魚,價格被壓到了一斤隻有五分錢。
雜魚多到都沒人收,隻能用拖拉機拉去做成魚露。
而這種過渡捕撈,所帶來的影響也非常明顯,不到兩個月的時間,他們村附近的漁業資源明顯變少了。
那些沒有買到拖網,依舊還在同粘網在捕魚的漁民,發現魚獲變少後,就開始抱怨那些下張網的。
最後沒有辦法,隻能到隔壁陳家村的海域去捕魚,結果導致兩村的漁民矛盾再次升級。
經常在海上隔著大幾十米,就開始互相問候對方爹娘,忙著給對方上墳。
而“始作俑者”李多魚,最近卻不怎麼捕魚了,而是專心在搞他的海帶。
天氣越冷,海帶就長得越好。
經過三個月的生長,當初那些小小的海帶苗,現在已經有一米多長,端頭長得最好的,已經都有兩米了。
隻要等到來年開春時,海帶又會迎來一波生長爆發期,到那時,就會長到四到五米長。
而由於最近冬天陰雨天氣比較多,光線照射的比較少,海帶就必須要調節水層。
要從原本34米深的養殖水層,提升到2米左右,讓海帶儘量多照射點陽光,否則就很容易出現綠爛病。
而調節水層則是件辛苦活,必須將每一根輔助繩拉起來重新打結,工作量非常的大。
李多魚、陳文超足足在海帶田忙活了七天時間,才把這三十畝海帶田調節完水層。
調節完後,小舅陳冬青這才從縣城趕過來,見李多魚已經調好水層後。
麵對這種情況,陳冬青已經有些習慣了,隨後開始催大隊長王大炮趕緊調節水層。
順便檢查了下王大炮的百畝海帶田,一邊檢查一邊搖頭歎息,浮球和主繩全是藤壺也不清理。
導致很多海帶苗脫落,再加上當初的木樁質量不行,一些拔樁的海帶就漂浮在海麵,得了白爛病也不知道清理掉。
管理的一塌糊塗。
而王大炮見到陳冬青後,就喊他到大隊去喝茶,得知是來催他調節海帶水層的後,臉瞬間就變了。
王大炮開始有些後悔養海帶了,因為養海帶太麻煩了,可想到已經投了這麼多錢,要是半途而廢的話,又很不劃算。
於是又高價請了那群要加價的村民,去幫他調節海帶的水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