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inf/b/div初五迎財神。
村裡倒是辦得熱鬨,如今大家都賺到錢了,自然要好魚好肉貢上。
這一天過後,很多漁民也開始曬網了,再過兩天就得出海捕魚了。
李多魚迎完財神後。
就直接開船前往七星灣。
廠裡麵今天下午就開工,大多數員工幾乎都回崗了,但凡初五這一天上班的,李多魚都有給他們發了五塊錢的“開門紅”。
大多數員工拿到這筆錢後,一個個都乾勁十足,雖然對他們來說,五塊錢已經不算特彆大,但白給的好處,就是特彆的香。
今天見到李多魚的員工,老板兩個字,喊得都格外的尊敬。
當他的員工確實不錯,至少福利這一塊,李多魚還真是給他們拉滿了。
可見他們笑容滿臉的模樣,李多魚卻回憶起了一些沒那麼開心的過往。
當年習慣當牛馬的他,開春後,每年都是最早去上班的,本以為老板會給他開門紅。
沒想,他那個摳門的鰻魚廠老板,卻隻給他們每人各發了一小箱福桔。
嘴裡還喊著“開門大吉。”
而這一箱桔子,批發市場買的話,撐死也就隻有三十塊錢,且很多還是去年沒賣完的存貨。
然而,附近的工廠的員工,開門紅幾乎都能領到兩百塊,個彆工廠甚至發到了三百塊。
沒有對比就沒有傷害,老板連續發了幾年桔子後,大家開春後,也不再著急來上班了。
結果換老板急了,還說晚到的要扣錢,總之,每年一開春,他們鰻魚廠的關係就會變得很緊張。
現在回想起來,當年老板那家的鰻魚廠最終會走向末路,估計也是跟他那種摳門的性格有關。
可要說他摳嗎?
他也不是很摳門,據說對家人和親戚大方的要死,村裡要修祠堂,直接就是捐款三百萬。
可就是一百塊的開門紅包都不願意給,以至於,他家的敗家子給他惹出大問題後。
整個鰻魚廠都沒人願意陪他一起渡過難關,甚至還有人臨走前,狠狠嘲笑了他一番。
隻能說“德不配位”吧,人一旦有錢,不把員工當人看的話,遲早是會被反噬的。
兩世為人的李多魚也很清楚,事實上,當年國內很多老板,還真就是運氣好,踩在了浪潮上,這才讓他們發家了。
可當潮水退後,就會發現很多人,其實都是在裸泳。
而這也是李多魚沒有走大規模養殖路線,而是走科技路線的原因。
因為當大潮水退去時,能沉澱下來的,也就隻有各種專利和技術了。
李多魚在育苗場裡,率先查看了鰻魚苗,每一口育苗池都用塑料布罩著。
這樣做的好處,除了能維持好水溫外,還能增加鰻魚苗的安全感,讓它們吃得更多,長得越快。
李多魚打開一個罩子後,隨手用抄網撈了一些鰻魚苗起來,這些鰻苗已經養殖一個多月了。
上次來看的時候,身體就已經長出黑線了,現在已經有鰻魚的樣子。
李多魚看了幾眼後,跟二哥李耀國說道“差不多了,可以用飼料和紅血蟲一起喂了。”
隻要飼料再養一個月的話,差不多就可以定苗了,到時候,也就是所謂的黑子苗。
可隨著他們養殖標準越來越成熟,李多魚發現今年鰻魚苗的死亡率太低了。
眼下所有育苗池的鰻魚苗加起來的話,估計至少需要兩百多畝,這才能養的下。
可李多魚全部的鰻魚養殖土塘加起來也才一百多畝這樣,多出來的鰻魚苗,讓他還真有點頭疼。
雖然硬養也可以養,但密度太高的話,風險也就越高,他沒必要冒這個風險。
要是在前世的話,這些鰻魚苗反而能賣個好價錢,可由於海欣的養殖失敗。
目前省內的養殖戶雖然也都很想去賺這個錢,可卻沒幾個敢去碰這玩意。
倒是隔壁省,這兩年的鰻魚養殖產業發展還是挺快的。
雖然養的沒有李多魚好,也沒法做到像他這麼高密度養殖,但他們采用了另一種養殖方式。
既然養多了容易死,那就乾脆少養一點,池塘裡的鰻魚數量少了,養殖壓力也就沒那麼大。
倒是可以把多出來的鰻魚苗賣給他們,可一想到運輸成本問題,李多魚直接放棄了。
閩省畢竟四麵環山,想把鰻魚苗活著運輸到他們那邊,百分百需要一條活魚運輸船。
而這玩意島國有,國內好像還真沒有,李多魚早就饞這船很久了。
因為活魚運輸船,是養殖鮑魚的必備條件之一,到時候,就可以實現南鮑北養。
“有錢了,就搞一條去。”
李多魚對著二哥還有陳文超說道“今年鰻魚苗太多了,到時候,多出來的鰻苗,咱們直接拉到江裡麵放流掉。”
陳文超撓著頭道“魚哥,是不是我收購太多了?”
李多魚搖搖頭“不是,跟你沒關係,是咱們的養殖技術提升了。”
聽到這話後,大家忍不住相視一笑,確實跟去年相比,今年整個養殖過程非常的順利,這些鰻魚苗幾乎很少出現死亡的情況。
李多魚早兩年就說過了,鰻魚隻是他發家致富的第一桶金,整個養殖技術,他並不會藏著掖著,等今年過後,他就會直接開培訓班,將鰻魚養殖技術公布於眾。
鰻魚養殖並不算特彆高端的技術,從某種意義上來說,甚至都沒有對蝦難養。
當初國內一直養不起來的原因,那是因為他們不清楚鰻苗的開口料是紅血蟲。
而自打李多魚養殖後,開口料,甚至一些飼料配方都已經不再算是秘密。
當然二嫂確實透露了點出去,可更多是他默認可以將配方散發出去的。
如果他要真捂住這個秘密的話,一開始就不會讓二嫂這種人進場了。
有時候,李多魚覺得那個張三明其實挺可憐的,某種意義上,他在刁難二嫂時。
同時也被她給帶坑裡去了,因為二嫂所知道的鰻魚養殖方式,恰好是比較難的養殖方式。
當初張三明要是不聽她的建議,不硬學他這邊的養殖技術的話。
腳踏實地采用低密度養殖方法,雖然收益沒那麼可觀,但至少不用那麼折騰。
至於親蝦越冬這一塊,目前則是雷友山和陳冬青主要負責的,目前是一邊做實驗,一邊挑選出最優質的親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