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66章擔擔島的嬗變
李多魚隻是很簡單講著課,並沒有什麼話術也沒有藏拙,一整節課下來乾貨滿滿。
“養蝦先養水”
“這個原則對所有水產品都是適用的,舉個簡單的例子,你要是在一個很臟的環境裡生活,是不是很容易感冒生病。”
原本都備好稿件的陳冬青,當場就給整無語了,不停在稿件上劃著。
稿件上三分之二的內容,全都被李多魚給講完了,這混小子嘴上說不想講。
可怎麼到了講台上,劈裡啪啦還講個不停,且和學員的互動非常好,邊講還邊回答學員的問題。
課堂裡聽課的領導們也都是露出了肯定的表情,而他剛開始講的時候。
陶縣長也來到了現場,這種規模的會議像他這樣的領導自然是不可能缺席的。
隻是看到吳玉平後,臉色有那麼點不好看,兩人也算是老冤家了,當場抱怨起來:“怎麼哪裡都有你啊,明明就我們縣的活動。”
吳玉平同樣嫌棄看了他一眼:“水產養殖這一塊,原本就歸我們管,你手不要伸太長好不好。”
見這兩人又開始打嘴炮,鷺島水產科技學校的陳校長轉移了話題:“有沒有感覺李主任的台風越來越好了。”
“確實比上一次更好了。”吳玉平說完後,冷笑道:“要是多魚走我們這條路的話,這個沒本事的縣長估計得換人了哦。”
陳校長笑了笑,他倒也不擔心這兩人交惡,畢竟他們兩人先前還是同事關係。
李多魚發展得越好,他們學校也會跟著發展,報考水產養殖的人也就越多。
得知這次培訓大會後,他帶了不少老師和學生過來,其中就有李多魚認識的鄭長青和方曉苒。
方曉苒也沒想再次見到李多魚時,對方又站在了講台上,對於這位傑出的同學。
她一直都很崇拜,當初那些考察班的同學,打算在年底組織一場聚會,也不知道他會不會來。
這兩年她在給學生上課時,講了不少真實的養殖案例,而這些幾乎都是來自閩龍公司的。
尤其南日鎮的鰻魚養殖事件,還有冒名造假事件,經過教導組討論後,直接列為水產養殖專業課必講的警示課。
方曉苒講課時,每次一提到擔擔島時,學生都會表現出巨大的興趣和向往。
甚至有不少學生以畢業後,能進入閩龍公司工作為目標。
可以這樣說,李多魚在很多學生眼裡,目前還真就充當著一位“英雄”般的角色。
而最讓大家期待的是,李多魚以及他的閩龍似乎才剛剛起步的樣子,以後還有無限可能的樣子。
看著講台上的李多魚,方曉苒不禁想起了陳校長曾經說過的話:一個優秀的企業家,是能給大家帶來方向和希望的。
這次對蝦養殖培訓會可以說,辦得非常成功,來自五湖四海的蝦農都相當的滿意。
他們不僅拿到了蝦苗,還學到真正的養殖技術。
此時此刻,大家都相當興奮,恨不得趕緊回去大展拳腳。
而李多魚的閩龍公司也賺得盆滿缽滿,蝦苗並不算特彆暴利,且李多魚有點半買半送。
【長得快1號】
每萬尾也才十二塊。
【穩健2號】
每萬尾也才十塊。
至於普通苗種的話,每萬尾直接七塊錢。
可有一項,李多魚卻賺得鍋滿盆滿,那就是養蝦專用飼料,由於蝦苗上麵沒花到多少錢。
每家來拉蝦苗的蝦苗,全都載了不少閩龍牌專用蝦苗飼料回去,這一段時間飼料廠的機器都快給乾冒煙了。
整個榕城、包括隔壁的地瓜縣,還有蕉城地區的雜魚,幾乎都讓李多魚給收購空了。
專門負責飼料廠的陳文超最近沒日沒夜的加班,也不知道到底生產了多少飼料出來。
總之,這兩個月的閩龍還真就跟印鈔機一樣,由於增加了海帶絲的原故。
李多魚每畝海帶差不多能掙到四百塊左右,比彆人多了一百塊出來。
而他總共有三千六百多畝,單單海帶收成這一塊,李多魚就入賬了一百多萬。
哪怕扣除掉所有的成本,單單海帶這一項的利潤,就讓他直接坐穩百萬富翁的寶座。
再加上賣蝦苗和飼料賺的錢,李多魚今年的收益,直接跟糖廠的林阿寬持平了,有兩個百萬。
而今年擔擔島的所有海帶養殖戶全都笑瘋了,最近這兩個月天氣非常好。
隻要有養海帶的,全都賺到錢了,且回報率在四倍以上,以前還老想著統計什麼萬元戶。
現在都懶得統計了,隨便數一下,整個村的萬元戶已經超過五十位。
而最早跟李多魚一起養殖海帶的那撥人,幾乎全都是十萬元戶,他的大伯和三叔就不用說,連帶著王金山、老陸他們今年也是賺到鍋滿盆滿。
隔壁陳家村這兩年也全都跟著發財了,今年的萬元戶數量,也突破了二十位。
最早開始養殖海帶的陳阿泰,一個轉身也成了十萬元戶,成了他們村最有錢的。
而自打有了錢後,李多魚發現整個擔擔島的人文融洽了很多,很少再出現那種撕逼倒灶的事。
不過,一開始沒跟上步伐的那些人,這幾年還真就被甩得非常遠。
貧富差距反而越拉越大,肖衛東他爹,也正是肖青鬆,早年擔擔島最有錢的人。
由於他們家跟李多魚關係不好,自然也沒搭上海帶養殖這輛快車。
現如今,整個經濟狀況急轉直下,彆人都已經是萬元戶,而他家反而溫飽都是個問題。
還有二叔公家的那幾個孩子,徹底成了拖油瓶,同樣都姓李,且還是親戚,卻變成比半腰和村尾都要窮的一波人。
相反,擔擔島原本最窮的半腰和村尾,經過這幾年的努力,很多家庭都富起來了。
有人養起了海帶,哪怕沒有養的,他們也都很辛勤地乾活,現在的擔擔島一年四季都有活乾。
隻要願意乾的話,一年賺個大幾百塊絕對不是問題,一家人同時努力的話。
兩年還真翻身了。
其中,翻身最好的就屬陳文超,不單有了兩個孩子,且還要開始蓋新房了。
陳文超的新房並沒有選在村裡,而是選在了新區那邊,已經向村委會購買了一塊地皮,也算是第一批吃螃蟹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