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inf/b/div劉備下定決心,打算以支援劉璋的方式,來製衡曹操對蜀地的侵襲。
也正好趁這個千載難逢的機會,既讓自己的軍事實力滲透入蜀,又能抓住援護盟友的大義名分,名實雙收,“既要又要還要”。
敲定了路線方向,後續當然還有很多繁瑣的工作。
畢竟,為了確保名實雙收,劉備就得外交先行,就得等。一定要劉璋主動邀請他,至少也得是劉璋同意他入川。如果不跟劉璋交涉,直接派兵,那張名聲牌可就白白浪費掉了。
而蜀道艱難,哪怕劉備立刻派人出使,日夜兼程,往返也能也得三個月之後了。鬼知道這三個月裡,曹操能繼續推進多遠、會不會造成蜀中的局麵惡化?
想到這一點,劉備便當機立斷,跟諸葛亮、龐統緊急商議道“孔明、士元,蜀道險遠,就算子喬在蜀中,為我們奔走,等他往返一趟,可能也要數月時間。
如果劉季玉不派子喬來,還要我們去請,那就更慢了。我欲重新遷移車騎將軍幕府回武昌,以便更快與劉季玉聯絡,你們以為如何?”
龐統是個講究實用的,聞言立刻更為激進地勸道“既然要爭取時間,去武昌還不如直接去長沙郡,嗯,長沙縣太遠了,還得深入洞庭湖深入湘江,走冤枉路,不如就移駐巴丘(嶽陽)。”
諸葛亮卻比龐統更注重名正言順,想了想後,委婉折衷地說“幕府還是不要輕易移動了,主公在武昌,本就有武昌侯府,打著臨時巡視的名頭,回一趟武昌即可。
等到了武昌,再臨時決定要順便巡視荊南各郡領地,也是順理成章,還能隨機應變。”
劉備一想也有道理,遷移幕府事情太大,太正式,容易勞民傷財。既然如此,還是繼續把幕府留在合肥,自己隻帶一部分軍隊西進,到離荊益邊境近一些的地方等待。
劉備便拍板道“暫時巡遊離開合肥,彆的倒是沒什麼,隻是後續要跟子瑜聯絡,也變得更費力了。此間決策,隻能仰賴你們了,沒法再事事跟子瑜商議。麾下諸將,帶哪些人隨軍西進比較好?”
諸葛亮和龐統緊急商議了一下,最後得出的結論也比較相似
為了兼顧調動部隊的戰力、原本跟曹軍相持的各條防線的防禦力,以及人事調動的便捷性,最好就是把“合肥戰區”周邊的部隊,調走大半,跟隨劉備直接去荊南。
同時,從徐、揚方向抽調部隊回來填補合肥淮南防區的兵力。
為此,諸葛亮還跟劉備解釋了這麼調度的理由“主公,眼下合肥周邊的部隊可以立刻調動,通知起來也快,還不用額外整頓,下令了就能開拔。
而且淮南諸將這兩年都在主公身邊,兵將相知,如臂使指。故而,可選汝南、淮南、廬江三郡駐軍,抽取半數以上,跟隨主公南下西進。
然後從廣陵郡、吳會等地,臨時抽調一些後方部隊,緊急填充淮南防線。後續再委托雲長臨時兼管節製淮南諸將,統籌東線防務。雲長也可從徐州調動叔至(陳到)、仲達(高順)等將,分彆防守汝南和壽春。”
劉備立刻批準了這個調度安排。當日就傳令,讓駐守壽春的甘寧,馬上整頓本地的部隊,跟隨劉備南下。
同時,也派人去旁邊的汝南傳令,讓魏延也帶一部分駐軍開拔,先去武昌集結。考慮到魏延的防區更靠西,就不用先來合肥集合了,讓他直接從汝南往南翻越桐柏山信陽穀道,陸路前往武昌等候。
因為山區道路條件差,攜帶糧草輜重不易,魏延的部隊也不用攜帶太重的東西。就隨身帶十日行糧,到武昌後自會有人給他續上補給。
反正是本土作戰,內線行軍,走到哪裡吃到哪裡,路難走一些也就無所謂了。
下達完這些命令,劉備本人也沒敢再多耽擱,就直接在合肥登船,順淝水、巢湖、濡須水而下,轉入長江後逆流去武昌。
還有其他未決之事,這一路上行軍途中,還能慢慢處置,眼下搶時間最要緊。
未來如果能順利入川,劉備軍的主要戰力,就要靠張飛、甘寧、魏延等人提供了。
這一世,劉備陣營的大將雖多,但占的地盤也更為廣大了,尤其是東邊沿海一線,從南到北都是劉備的,防線壓力很大。
東線中段全靠關羽撐著,劉備走後整條淮南防線加徐州防區,什麼軍務大事都得關羽拍板,任務已經非常繁重。
趙雲去了北方,要負責統籌幽冀防務,太史慈要幫傀儡袁譚守青州。
遼東戰事結束後,將來最多把周瑜解放出來,讓趙雲把冀州的渤海郡防務全盤接管,讓周瑜回南方,調到關羽手下,分管淮河防線的某些區段。
因為北方未來已經沒有水戰的環境和機會了,周瑜留在北方也未必有用武之地。既然如此,淮河防線好歹還算是最適合水軍發揮的,甘寧走了,補上周瑜,也算是剛剛好。
本時空劉備陣營早期五虎將,關羽趙雲太史慈無法參加入蜀作戰,隻有張飛、甘寧挑大梁。
不過考慮到張飛在荊南多年,這幾年一直表現機會挺少,也就南下平定交州建立了些戰功。也在翻越五嶺山區跟士燮軍廝殺時,積攢了不少山地戰經驗,也適應了炎熱叢林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