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最新網址:/b張珂的嘗試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成功了:
遊戲確實沒有複活那些被淹沒的npc百姓,讓他們繼續充當這場史詩戰爭中的點綴。
如此也減少了在第二輪中可能會遇到的大量不必要的傷亡。
但同樣的,地圖的複古更新也是他包括所有賓客在內沒能想到的意外。
但也漸漸有人品味出了些什麼。
作為偉大*人王試煉的第二環節,當前輪次的重點似乎從祂們這些神聖的位置轉移到了凡人身上。
大功史詩?
是祂們理解中的那個史詩?
是每代人王鼎立之前所必須要經曆的平息蠻荒禍患,安撫千山萬水,足可以被後世流傳萬代的功績?
冥冥中有人安於沉默,但直立起的身子跟那好似會綻放光芒的馬賽克大眼卻透露出了祂們內心洶湧的波濤。
而有更多的存在則是細細品味著臨時遊戲頁麵所呈現的戰場簡述:
晨昏之戰?
蠻荒八代人王之中好像並沒有登基之戰的基本要素能符合這個簡述的。
有古老的存在腦海中自大禹到燧人氏的經曆都浮現了一遍。
但下一瞬果斷的搖了搖頭。
即便眼前這麵板,屏幕再怎麼稀罕,但大禹的經曆跟水土總是分彆不開的。
主名山川,大禹治水,這才是有關禹王最正常的經曆。
而至於一向被並列稱呼的,堯舜禹之中的另外兩位講道理,並沒太多好說的。
堯舜都是純粹的禪讓製推上來的人王君主。
一者因炎黃,顓頊接連三代人王的暴戾,凶惡而誕生的特殊產物。
你要問堯登基時究竟有沒有走曆代人王必備的流程,那肯定是有的。
但相比於其他幾位都有各自史詩的人王而言,堯的流程真沒什麼說的。
但凡堯走過的地方,古神頷首,神獸隨從,凶神惡煞早早的便被人拽著奔走到萬裡之外,所見所看儘是風調雨順,天下太平!
如此,在整個蠻荒給麵的情況下,難怕這個老好人最開始在諸位競選者中並不被人看好,但人族諸部也不得不考慮一位能讓蠻荒諸神,甚至凶神惡獸都給個麵子的存在,登基後的盛況。
而結果也大差不差。
堯帝的登位確實使人族進入了一個飛速的膨脹期。
除了洶湧的水患跟少量的刺頭仍在威脅著整個蠻荒的安危之外。
堯帝在位的天地,政通人和,天下太平,不論是人族也好,山海生靈也罷種群的總數都達到了一個前所未有的高度。
而後續的舜算是繼堯開拓的盛世,不滿足於單純的溫和善良的諸神寄希望於推出一位不那麼偏向人族,而能夠對萬類生靈一視同仁的王者。
而沒有經曆過堯舜之前,人族惡劣環境的新生代的潛意識也跟老一輩打打殺殺,與天爭命的想法出現了偏差。
如此畎畝之中的舜被發掘了出來,並在近乎於天命主角般的逆襲下擔當了人王大位。
好消息,確實如諸神所想的,舜帝繼承了堯的部分溫和跟道德,且同時還具備一視同仁的公平性。
壞消息,這玩意太過公平以至於眼裡揉不得一點沙子。
什麼和光同塵,審時度勢這玩意完全不懂的。
哪怕你立下了蓋世之功,在這期間曾做過什麼惡事也會被其一樁樁的記錄在案。
功是功,過是過,沒有任何功過相抵,人情往來的機會。
而人也好,神也罷,大家都不是冰冷的機器,更何況機器也還有出錯的時候。
如此便造成了,往往立功的人神在榮譽跟讚美還沒享受夠,一轉眼就被吊在大庭廣眾之下,接受所謂的懲罰跟非議。
這麼折騰了多年之後,除了不服王化,神出鬼沒的白澤還基本保留著自己的名聲之外,其餘的諸神,跟著人族自己的英雄全都跌落神壇。
至此也導致了舜地山海生靈的擺爛。
反正立功也得挨罰,作亂也得挨罰,遲早都要走這麼一遭,不如任性妄為,我想做什麼就做什麼,管它結果如何,我爽了就行!
在堯時還是有些惡名的四凶在舜時變成凶神的關節便在此處。
而同樣因舜的性格自暴自棄的也不在少數,其中最著名的大概是禹王之父,治水失敗被斬還被扔進了四罪之一的鯀!
舜雖然有些極端,但也到不了天怒人怨的地步。
畢竟從始至終遭他迫害的都是些有名有姓的人物,反倒是芸芸眾生受利頗多,對這位主張公平的人王格外的尊敬與信奉。
沒辦法,廢又廢物不掉,打又打不過(位格壓製,廢棄人王屬犯上作亂,除非人王倒行逆施,否則所有蠻荒存在不論強弱,跟人王見麵自動低一頭)。
如此想要反悔的諸神不得不捏著鼻子認下這個瘋王。
至於顓頊的關鍵詞在不周山跟絕天地通,黃帝是涿鹿之戰,炎黃之爭,炎帝的重點在嘗百草跟刀耕火種.
不論如何都不像是能跟晨昏牽橋搭線的樣子。
唯一剩下的也就是伏羲跟人族初祖,三皇之首燧人氏。
伏羲!
不管日後蠻荒對他的評價再怎麼氣急敗壞,也無法掩蓋這玩意兒當初是以智慧奠定的王位。
人族現有的神神鬼鬼那一套祭祀儀式,以及最初對蠻荒各族,古神的剖析也是由他開始。
神通法術自伏羲開始有了雛形,讓那些普通的人族百姓也擁有了自我成長守護家人部族的可能,而不是靠那些千裡挑一,萬裡挑一的人神混血,返祖族民才能勉強的在殘酷的蠻荒中生存下來。
作為人族枝繁葉茂的真正奠基者,所謂漁獵的豐衣足食跟婚姻反倒成了對方功績中微不足道的部分。
而作為一位以智慧跟學識為人稱讚的聖王,伏羲跟戰基本沒太大的牽扯。
而在刨除掉所有的可能性之後,即便剩下的那個看起來再怎麼離譜,也成了唯一的必然!
所謂的晨昏之戰,大抵是對燧人氏封王之戰的另一種稱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