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頁
!doctypehtl
head
metacharset="utf-8"
titlebookchapterlist/title
/head
body實際上,遠不止田綱一個人對常浩南產生了好奇。
美國,新澤西州。
普林斯頓大學出版社數學年刊的編輯部裡。
剛到上班時間後不久,理查德·漢密爾頓就走進了高級編輯米凱爾·拉格斯泰特的辦公室。
“漢密爾頓教授?”
後者抬起頭,看到來人的身份之後有些吃驚:
“您怎麼……”
“當然是因為你前些天交給我審的那篇論文。”
漢密爾頓坐到拉格斯泰特對麵,從公文包裡掏出一份手稿:
“我來普林斯頓參加一個會議,所以順路就給你帶過來了。”
90年代這會,審稿意見還處在線上和線下並行階段,像他這樣手寫審稿意見然後寄回給編輯部的人並不少。
但親自送過來的情況還是不多。
拉格斯泰特趕緊接到手中:
“這……這麼快?”
從把審稿邀請發給對方到現在,滿打滿算也就過了不到一星期時間而已。
對於一篇數學論文,尤其是能發表在數學年刊上麵的數學論文來說,這個審稿速度……很不正常。
尤其是,論文作者還聲稱他的研究會對解決龐加萊猜想產生幫助。
一般都意味著文章某處出現了嚴重的基礎性錯誤,以至於根本不用再看後麵的內容。
換句話說就是民科寫的。
正經數學家甭管水平怎麼樣,不會整出這種爛活。
想到這裡,拉格斯泰特的表情有點難看。
編輯部本身就承擔了對來稿進行預審的工作。
那種問題很大的論文,是不應該被送到審稿人手裡的。
如果真送審了一篇驢唇不對馬嘴的文章,還是送到了漢密爾頓這樣的大佬手裡,對於他本人,甚至對於整個數學年刊的聲譽都會是一個巨大的打擊。
拉格斯泰特突然感到有點後悔。
作為數學期刊的編輯,他碩士就畢業於普林斯頓數學係,但自知不是搞學術的料,所以才當了編輯。
之前在郵箱裡發現這篇論文之後,他還專門看了一遍。
發現自己竟然好像能看懂。
再加上作者又寫了龐加萊猜想的事情,所以才決定直接交給微分幾何領域的幾位大佬審稿。
“我就知道……連我都能看懂的論文,肯定是哪裡出了問題才對……”
“這種來自不知名研究機構和不知名學者的文章,果然應該更謹慎一些,交給一些不太知名的二三流教授審一下……”
第(1/3)頁
第(2/3)頁
拉格斯泰特一邊懊惱地想著,一邊順手翻開了漢密爾頓帶來的手稿。
然後就看到了——
建議發表。
“哈?”
本來已經做足了心理建設的拉格斯泰特一時間甚至沒反應過來。
呆滯了一會之後,他抬起頭,看向對麵的漢密爾頓:
“您是說……這篇論文可以直接發表?”
後者也是一愣。
拉格斯泰特已經在數學年刊當了快三十年編輯,能問出這種無厘頭問題,就像佩雷爾曼突然問他1+1是不是等於2。
他的第一反應肯定是——這後麵應該有什麼其它深意。
不過漢密爾頓想了半天,也沒想出來除了字麵意思之外的其它含義,隻好點了點頭:
“嚴格來說,是建議直接發表,我隻是審稿人之一,最後的決定權難道不是在你們編輯部手裡?”
“不是……我的意思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