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頁
!doctypehtl
head
metacharset="utf-8"
titlebookchapterlist/title
/head
body除了傳統意義上的雷達以外,光控相控陣天線更廣闊的應用場景,似乎是電子偵察設備。
當然也可以說是被動雷達——
天線,不僅僅是用來發射信號的。
還可以用來接收信號。
傳統的電子偵察裝備為了適配不同的信號頻段,通常要在周圍裝滿各種樣式和尺寸的天線。
所以,電子戰單位的外形,往往都比較……
抽象。
尤其以空間緊張的電子戰飛機為甚。
如果隻是側麵、機背和機腹凸出來一部分,那已經算是比較清秀的了。
當然,對於軍用型號來說,醜,不是問題。
問題是在付出了外形上的巨大代價之後,仍然要在性能上做出取舍。
除非載機平台真的非常大,否則在體積和重量有限的情況下,很難對所有的常用信號頻段麵麵俱到。
但如果能把兩個甚至幾個天線整合到一起,那對於電子戰飛機來說顯然是個巨大利好。
……
不過,狂喜終究是短暫的。
一項新技術,尤其是這種顛覆性的新技術,從理論到落實,中間往往有重回從難關。
常浩南和王曉模畢竟都是工程師出身,因此還是很快開始考慮更具體的實踐問題。
思索半晌之後,後者首先開口道:
“要想落實這個多波段雷達,具備大帶寬工作特性的天線雖然是關鍵技術,但其它層麵,比如發射/接收機設計,還有多波段共同作用情況下的目標識彆算法,這些也都需要時間來研發。”
“所以我覺得,現在首先要做的,還是先建一個原理樣機,把整個流程給走通了。”
“原理樣機肯定是要搞,但問題其實不止在技術上……”
常浩南也補充道:
“最開始我提到的光開關,無論是光纖布拉格反射光柵、光纖色散棱鏡,還是空間光調製器和可控反射鏡,都是高度精密的光學元器件,要麼完全不能國產,要麼國產的良品率很低,根本達不到工業化的要求……”
“其實彆說這些了,就是最基本的光纖,最多也隻能算是紙麵上解決了國產化的問題,實際應用還是以進口型號為主。”
他的團隊剛剛才開始生產超短脈衝激光的工程樣機,對於這些光學或者光電元器件的情況自然了如指掌。
脈衝激光加工設備還能勉強算作是科研設備,而且其實隻實現了半光電化,大部分耗材仍然是電學元件為主,單單用點進口光纖問題尚且不大。
但預警機和搜索雷達無論再怎麼洗白,那也是純純的軍用裝備。
就算歐洲人發揮資本家賣上吊繩的精神閉著眼睛出口,解放軍也未必敢要這麼個核心元器件完全依賴西方的型號。
而且,儘管二人剛才一直在用346型雷達作為例子,但在眼下的2001年4月,346的基本型已經基本完成了國家鑒定測試,包括其載艦052c也接近設計定型,動力係統暫時和已經開工的052b一樣,使用進口的ugt25000。
如此高完善度的兩個型號,眼下的軍事鬥爭形勢又不容樂觀,不可能因為出現一點新技術的端倪就停下等著。
換句話說,在艦載雷達層麵上,這個光控相控陣的構想,樂觀點說得等到346的下一個改進型,甚至有可能等到再往後的第二個改進型才能用上。
所以,必須得額外找機會進行一輪技術驗證。
“如果搞個出口型號呢?”
第(1/3)頁
第(2/3)頁
常浩南的思路愈發狂野起來:
“咱們一步一步來,先把多波段的事情放一邊,整個小型的t型天線相控陣雷達,就以150°廣視野和輕量化低成本做賣點,而且反正不是咱自己用,那核心元器件國不國產的也就沒那麼重要了,沒準國外用戶人家自己還有進口渠道呢。”
“相比單純埋頭搞技術驗證和研發,這樣至少有利可圖,後續國內廠家或者研究所做國產化替代的動力也能更強一些。”
技術這東西,隻要走到了賺錢這一步,那後麵其實很容易就能循環起來了。
就怕隻見投入不見產出,那即便是國家撥款扶持,也得先掂量掂量。
而且,如果一個行業隻靠國家撥款發展的話,其實也很難說有什麼前景。
所以,常浩南重生以來的慣用路徑,總結起來就是“先通過關鍵技術或型號打通產業總循環,再回過頭來逐漸提升國內總體水平”。
這一次也不例外。
“小型預警機……”
王曉模摸了摸胡茬已經發白的下巴:
“那載機平台呢?”
按理說,這應該是常浩南最本職的領域。
然而他卻滿不在乎地擺了擺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