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三讓他好好休息,下午還會再做一次治療。
之後再在第二位患者身上做了一次治療。這次身後跟著的主任、醫生和護士看得更仔細了。
發現和第一位患者的治療沒有什麼不同,心裡都在奇怪,這就算是治療結束了?這和他們之前的遐想完全不同。
2期患者症狀和1期患者症狀差彆不大,還是兩處痛點,反射區和病灶區疼痛。
張三做了第一個患者後就短了力氣,需要休息一下。正好看到黃丹在主任身後,就開口喊他來幫忙。
黃丹有過中醫經曆,在他想來對於推拿多少會有一些接觸。更何況現在的推拿手法已經經過精簡,普通人看了都應該可以上手。
黃丹果然沒有讓他失望,聽說需要幫忙馬上就開始上手。與張三的手法彆無二致,顯然對此也是駕輕就熟。
有人幫忙速度就提了起來,兩個人交替推拿,很快三期的患者也先後得到了治療。
但是隨著病症的遞進,患者身上的痛點也越來越多。到了四期的兩個患者,不僅肩背肋下疼痛,就是全身骨頭都在疼痛。
尤其是雙股部位疼痛尤其明顯,不僅疼痛還有酸脹感。止痛藥的劑量也是越來越大,但是效果卻是越來越差。
主任主動告訴張三,患者已經骨轉。
這次張三不僅在痛點上藥,在患者身後頸椎位置的大柕穴更是下了功夫。大柕穴是骨之會,全身骨頭都會在大柕。
《難經》與《靈樞》都說骨病治此。
張三生怕藥效不能為患者緩解疼痛,又在患者手太陰肺經的郤穴孔最、曲池先後下針。
僅這兩個患者的治療就用去了差不多兩個小時的時間。治療結束,張三與黃丹累的都不想動了。
護士熱心給兩人端來了熱水,直到此時她才有機會詢問張三治療效果什麼時候能夠顯現。
“不知道。”張三老實回答。他確實不知道什麼時候才能見到效果。之前韓娟的實驗結果也是不知不覺中患者降低了疼痛感。
現在在醫院治療後,患者的反饋也僅僅是覺得輕鬆了一些。還沒有人有明顯疼痛減輕的感受。
主任看治療結束就讓跟著的醫護人員散了,他有問題想要請教,但是看張三此時的疲累狀態,隻能按下心裡的好奇。
中午主任請張三在醫院食堂吃了工作餐,期間主任問張三,“聽說有過一例人體臨床試驗,效果怎麼樣?”
他沒有看過藥檢數據,隻是好奇臨床效果。
“還好,病人對疼痛的耐受度有明顯增加,但是這個數值沒有辦法數字化啊。”張三有些苦惱。
“耐受度一般是通過壓力、溫度和電流檢測。”主任沉吟,“我這裡沒有這些儀器,想要精確到數字不現實。”
他思索一下後再次開口,“可以使用一些量表輔助評估患者的疼痛強度,比如vas/nrs和vrs。”
看張三一臉迷茫,他隻能解釋,“vas是給患者提供一條標記了無痛和極痛的直線,患者標記出代表其疼痛強度的位置,這個也叫視覺模擬量表。
nrs是將疼痛程度分為0到10,患者選擇一個數字表示其疼痛強度,叫數字評價量表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