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秦對中華文明有著至關重要的意義,然而這個偉大的王朝轉瞬即逝,讓無數華夏後人時隔兩千餘年仍充滿遺憾。
從秦始皇統一六國,到二世而亡,期間隻曆經了短短的十五年。】
天幕的話語,如同一道雷霆瞬間轟擊了所有秦人的內心。
尤其是嬴政。
極度震驚的目光顯示著他無論如何都無法接受這個結果。
“為何!?上蒼你告訴朕!大秦為何會亡?大秦如何能亡!?”
嬴政的怒吼質問,也是所有秦人迫切的疑問。
【大秦對內對外的各項政令,對於一個大一統王朝來說都是不可或缺之策。
可問題在於大秦當時過低的生產力和脆弱國情,都無法跟上秦始皇宏偉的野心。
各項政策和對外戰爭的集中進行,都表露著秦始皇的操之過急。
築長城、鋪馳道、修皇陵、北擊匈奴、南攻百越。
這些龐大工程和激烈的對外戰爭,都極大消耗了大秦的人口與統治力。
大秦在北擊匈奴時動用了三十萬大軍,為了徹底防備匈奴,又在這三十萬軍隊的基礎上,發動大量民力修築長城,總計動用青壯超百萬人。
第一次南攻百越動用五十萬人,第二次攻取百越動用三十萬人。
秦始皇陵修建分三階段,最多時用人八十萬。
修建馳道的用人數據並未記載。
如此大規模且時間集中地動用人口,極大增加了糧食消耗,又導致了農耕人口和生產力的嚴重不足。
大秦全國人口僅有約兩千萬人。
尤其當時剛剛經曆了統一戰爭,國家情況尚未穩定下來,六國百姓對大秦的向心力還遠遠不夠。
郡縣製實施的時間尚短,對生產力的統籌與管理也尚未完全轉化為大秦的國力。
對屯田戍邊和發動戰事,大多隻能用可靠的老秦人,這便導致了關中老秦人被抽調一空。
在遇到緊急戰事時,無法有效征發可靠的士卒,國家統治力進一步下降。
繁重的徭役,沉重的賦稅,也導致了尚未被完全整合的六國民眾對大秦進一步缺乏認同感,乃至產生反抗情緒。
也給未被徹底清除的六國勢力有了發展環境。
正是這些問題集中在一起,導致了大秦的局麵不再穩固。
但是這些政策又是每一個大一統王朝必須要做的,隻是大秦實施地過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