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棣閉上眼,沉痛地呼出一口濁氣。
“這才過了多少年呐,大明居然淪落到了這步境地,於謙你可一定要守住了。”
這個時空中的於謙,因為此前在殿試上直言不諱、抨擊時政,失去了進入翰林院任職的機會,被選為山西道監察禦史。
此時的他看著天幕中大明的未來,更一步堅定了自己作為大明臣子要肩負的重任,曆史上的他就從不明白何謂明哲保身,現在的他今後的他,更會如此。
於謙身邊的官吏們,看著眼前的這位目光通紅、青筋顯露的新任於禦史,也確定了他就是上蒼正在說的那位救大明於倒懸的於大人……
【決定了迎戰瓦剌堅守京師的決策後,於謙立即被朱祁鈺任命為兵部尚書,全權負責京師防禦事務。
於謙火速布置京城防務,組織城中軍民積極備戰,擴充兵力。
同時急調河南備操軍,山東和南京沿海的備倭軍,江北和北京所屬各府的運糧軍等緊急趕往京師勤王。
原本兵力空虛的京師,迅速增兵至二十二萬大軍,並井然有序分彆防守京城九門。
瓦剌大軍到達北京城下後,在西直門外列陣,但因明軍陣容嚴整,未敢貿然進攻。
便企圖以議和之名,讓明廷派更高級彆官員來接朱祁鎮,以此向明朝索要巨額財物和土地。
此舉不過是效北宋和金國舊事,曆史早有證明此舉下場,和平永遠是要靠打出來的。
於是堅定拒絕了瓦剌議和要求。
企圖不成的也先,正式決定調集主力從德勝門強攻北京。
於謙早有準備,讓悍將石亨預先在路兩旁的空房中領兵埋伏,待瓦剌軍追擊佯裝敗退的明軍時,明軍火炮、火銃齊發,伏兵夾攻。
瓦剌軍中伏大敗,也先之弟孛羅、平掌卯那孩皆中炮而死,傷亡慘重。
瓦剌軍被迫轉至西直門進攻,明軍守將孫鏜率軍迎戰,斬其前鋒數人,後遭瓦剌軍合圍,陷陣之下情況危急。
在高禮、毛福壽、石亨將領率軍及時支援下,瓦剌軍三麵受敵,被迫敗撤。
此後明軍士氣大振,守城迎敵更為駕輕就熟。
不過士氣太足也會出問題。
部分明軍騎兵自信過頭,為了爭功私自出擊,致使遭到瓦剌軍反擊,明軍不敵撤回城中。
經過多日激戰後,瓦剌軍屢戰屢敗,士氣大減,又恐明朝援軍不斷趕來難以脫身。
最終決定陸續撤退,北京保衛戰宣告勝利。
於謙於危難中堅定以戰退敵,保住了北京,保住了大明的國祚。
因此後世的人們認為,大明總共二百七十六年的曆史,有兩百年是於謙給續上的。
雖說有些誇張,但也體現了於謙對明朝巨大的貢獻。
這時的於謙功勳斐然,軍兵百姓無不為之讚譽。
朝廷要為居功至偉的於謙予以重賞,於謙卻以國家正值艱難,堅決拒絕了錢財賞賜,隻接受了象征榮譽的蟒服和寶劍。
一年後,瓦剌覺得朱祁鎮已經沒有利用價值,留著他又加劇了與明朝的矛盾,恢複邊境貿易的訴求也無望,於是於公元1450年放回了朱祁鎮。
因為朱祁鎮給大明造成的巨大損失,以及作為正統會威脅到朱祁鈺的統治,於是將回到北京城的朱祁鎮軟禁宮中長達七年。
原本已經沒有可能恢複皇位的朱祁鎮,卻因為朱祁鈺方麵自己出了問題而導致多了變故。
朱祁鈺廢了朱祁鎮之子朱見深的太子之位後,改立自己的兒子朱見濟為太子。
可是作為朱祁鈺唯一兒子的朱見濟,年僅五歲就因病夭折了。
同時朱祁鈺自身體弱多病,身體每況愈下。
又遲遲沒有再立太子,使得皇位繼承出現了很大的不確定性。
朝中部分大臣開始擔憂將來皇位的人選。
人心思動下,石亨、徐有貞、曹吉祥等武將和宦官,將主意打到了朱祁鎮的身上。
最終他們於公元1457年發動政變,他們利用夜色和宮廷守衛的疏忽,成功地將朱祁鎮帶入皇宮。
麵對這樣的結果,許多大臣意外地隻是默認,沒有幫助雖然病重但尚且在世的朱祁鈺奪回皇位。
這其中也有相當的原因,是因為朱祁鎮的生母孫太後支持朱祁鎮發動政變奪回皇位。
朱祁鎮就這樣輕而易舉地實現了複辟。
那些幫助他複辟的武將和宦官,也如願獲得了更大的政治權力和榮華富貴。
此次曆史上少有的失去皇位又複辟重獲皇位的政變,被稱之為奪門之變。
雖然奪門之變的命名與政變人員衝破南宮門有關,但卻與後世人給朱祁鎮戲稱的叫門天子有莫名的契合。
朱祁鎮複辟成功後,在參與政變的石亨、徐有貞、曹吉祥堅持下,決定對擁立朱祁鈺的於謙等人進行清算,以證明他們政變的正統合法性。
就連最後給於謙定下的罪名,都是謀立外藩這等厚顏無恥又站不住腳的莫須有罪名。
(即誣陷於謙等人謀劃擁立皇族中血緣關係相對較遠、藩地在外的其他藩王來繼承皇位,而不是擁立近在眼前的正統朱祁鎮。)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