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昭王身死異地,
但周王朝對南方的拓展,
已由周昭王完成。
司馬貞《史記索隱》:
“南巡不還,西服莫附。”
周昭王元年,
東夷反叛,
昭王命白懋父率師討伐,
師旅族眾拒絕東征。
《史牆盤》銘文載:
“弘魯昭王,
廣批荊楚,
唯狩南行”。
《呂氏春秋·季夏紀》記載
“周昭王親將征荊。
辛餘靡長且多力,
為王右。
還反涉漢,
梁敗,
王及蔡公殞於漢中。
辛餘靡振王北濟,
又反振蔡公。
周公乃侯之於西翟,
實為長公。”
皇甫謐《帝王世紀》稱:
“昭王德衰,
南征,
濟於漢,
船人惡之,
以膠船進王,
王禦船至中流,
膠液船解,
王及祭公俱沒於水中而崩。
其右辛遊靡長臂且多力,
遊振得王,
周人諱之。”
酈道元《水經注》:
“昔周昭王南征,
船人膠舟以進之,
渡沔水中流而沒死。”
《竹書紀年》:
“天大曀,
雉兔皆震,
喪六師於漢”的記載。
戰國《公輸》一文中墨子
曾經說過這樣一句話:
“荊之地方五千裡,
宋之地方五百裡,
此猶文軒之與敝輿也;
荊有雲夢,
犀兕麋鹿滿之,
江漢之魚鱉黿鼉為天下富”。
古本《竹書紀年》
提到昭王十九年
“天大曀,
雉兔皆震,
喪六師於漢”。
《說文》:
“曀,陰而風也。
從日,壹聲。
詩曰:‘終風且曀。’”
《爾雅·釋天》:
“陰而風為曀。”
《釋名·釋天》則雲:
“曀,翳也,
言雲氣掩翳日光使不明也。”
從《說文》、《爾雅》的解釋來看,
“曀”當指陰天大風天氣。
《釋名》的解釋則有所不同,
認為“曀”是指陰雲天氣。
清段玉裁改《說文》
“陰而風”為“天陰沈也”,
注曰:“各本作陰而風也。
今正。
考《開元占經》
引作‘天地陰沈也’,
《太平禦覽》引作
‘天陰沈也’……《小爾雅》:
‘曀,冥也。’
曀主謂不明。”
由此看來,所謂“曀”,
或指陰雲天氣,
或指陰天大風天氣,
總之不離“陰雲”氣象。
《左傳·宣公二年》:“犀兕尚多。”
《左傳》昭公十二年:
“辟在荊山。
蓽路藍縷,
以處草莽,
跋涉山林,
以事天子。
唯是桃弧、棘矢,
以共禦王事。”
《楚辭·天問》:
“昭後成遊,
南土爰底?
厥利惟何,
逢彼白雉?”
喜歡2024開始記錄請大家收藏:2024開始記錄天悅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