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武二年二月初四,寧陽縣城西,劉廟村的地頭上。
楊少峰楊大知縣像一隻不願意翻身的鹹魚一樣躺在躺椅上,身上還蓋了一層薄薄的被子,躺椅的旁邊擺了張小桌子,桌子上擺了一套茶具,茶具旁邊放著半餅小龍團茶葉,桌子的旁邊又放了一個爐子,爐子上的水壺正冒出陣陣白霧。
伺候在楊大知縣身邊的小侍女又長大了一歲,身子長高了一些,模樣也長開了一些。
等水燒開之後,小丫頭就先拎起水壺,用熱水將茶具湯過一遍,接著又小心翼翼的從小龍團茶餅上撬下一角,擱在茶盞裡後用開水衝泡,待到茶香四溢,水溫也下降了一些,小丫頭就將茶盞端到楊大知縣身邊,低聲道:“大老爺,茶好了。”
楊大知縣嗯了一聲,隨口說了句“行了,你去跟你的小姐妹玩兒一會兒吧”,接著便又將目光投向了地頭裡正在勞作的百姓。
二月初四嘛,連朱重八朱皇帝都要在京城躬耕以示重視農桑之意,身為親民官的楊少峰楊大知縣自然也要親自到田間地頭上乾點兒農活才是。
隻可惜劉廟村的百姓無論好說歹說都不讓楊大知縣下地乾活,甚至劉三十二那個混蛋還專門帶人跑了一趟縣衙,把楊少峰楊大知縣的躺椅和那套茶具什麼的都搬來了劉廟村。
按照劉三十二的說法就是:“小的們知道大老爺重視春耕,但是大老爺隻要在地頭上看著就是最好的重視,想要親自下地乾活那是萬萬不行的,要不然俺老劉沒辦法向寧陽縣其他各閭各社的百姓們交待,以後出門都得被人戳著脊梁骨罵。”
楊大知縣總覺得這句話有些耳熟——好像洪武元年的時候,劉三十二這個混蛋就已經說過一遍了?
然後,被百姓們攔著沒辦法下地乾活的楊大知縣也隻能無可奈何的躺在躺椅上擺爛,靜靜的看著劉三十二帶著劉廟村的百姓們犁地。
幸好有朱皇帝和小朱副皇帝賞賜下來的那些耕牛以及曲轅犁,百姓們犁地的速度並不算慢,一天差不多能犁三、四畝,比洪武元年剛開始春耕的時候差不多要快出了三倍還多。
敲黑板:還沒有來得及穿越的同學們一定不要跑到大明朝去發明曲轅犁,這玩意兒早在唐朝時期就已經出現,在大明朝算不上什麼新發明,無法讓大明土著產生震驚值。
還有,用耕牛拉犁,犁地的速度比較慢但是犁的比較深,而換成騾馬則是犁的比較淺但是速度比較快,兩種牲口犁地的速度和深度也都有所不同,而犁地的深度又決定了犁地的效果好壞,會影響到秋後的收成,這也是為什麼百姓會更喜歡用耕牛來犁地。
楊大知縣端起用小龍團茶餅泡出來的茶水吸溜了一口,放下茶盞後又將目光投向了正在拉犁的耕牛,思緒也再一次開始跑偏。
話說,京師朝堂上的那些牛馬們這會兒在乾什麼?
是不是被朱重八那個老登抓去犁地了?
正在楊大知縣在劉廟村的地頭上擺爛吐槽時,朱重八朱皇帝則是帶著大明朝堂上的文武百官們在先農壇祭祀神農。
南京城的先農雲壇位於山川壇的西南,正祀為神農,以“後稷氏”配祀,規模被列為“大祭”,即皇帝每年要親自到先農壇致祭,太子和文武百官也要陪同致祭。
“後稷氏”,指的是後稷,周始祖,姬姓,名棄,其母有邰氏女,曰薑嫄,生於稷山,因幼年時好種麻、菽,成年後又善種穀物稼穡,教民耕種,為堯舜之相,所以被尊為稷王、稷神、農神、耕神、穀神。農耕始祖,五穀之神。
當祭祀完神農和後稷氏,太常寺卿奏請皇帝到耕耤位站好,南向而立,三公以下及應從耕者、各就耕位,戶部尚書北麵進耒耜,太常卿導引導皇帝秉耒三推,三公五推,尚書九推,這就是所謂的皇帝親耕。
簡單來說就是祭祀過神農和後稷,太常寺卿就要請朱重八朱皇帝親臨耤田,也就是皇帝要躬耕的那“一畝三分地”。
這些地被分均分為十二畦,正中間的三畦由朱重八朱皇帝親自躬耕,具體過程是大明常務副皇帝朱標在前麵牽牛,朱皇帝右手扶犁,左手執鞭,擁有一定江湖地位的文武大臣和有經驗的老農從旁協助,後麵還有專門的官員負責播種。
等朱皇帝把這三畦地犁完之後,便要回到耤田旁的觀耕台上觀看文武百官們犁地,隻不過這個過程也就是走個過場,真正犁地的主力是應天府尹和上元、江寧兩縣的縣令以及真正的老農,由他們來完成一畝三分地的耕作任務,最後朱皇帝還要賜給官員們茶點以示慰問。
說白了吧,朱皇帝率領太子和百官親耕的象征意義大於實際意義,意在向天下臣民展現出皇帝和朝廷對農耕的重視。
而且這還算是好的——等到朱老四當皇帝的時候,還要增加教坊司官率其屬作樂,其後觀看三公九卿們耕種的時候教坊司還要安排大樂和百戲,其後像給老農賜飯、給文武百官賜飯的過程當中也要有教坊司作樂,基本上從頭到尾都要有教坊司作樂。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