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少峰一邊胡亂琢磨著該怎麼再從老朱手裡摳點兒牛馬出來,一邊笑著對徐敬玉吩咐道:“這次和本官一起回蓬萊的,還有六百多個官老爺,你把他們安頓好。”
徐敬玉微微一怔,問道:“六百多個官老爺?”
楊少峰嗯了一聲道:“五個五十多個知縣,還有好幾十個知州,加外十幾個知府。”
徐敬玉當即就哭喪著臉說道:“駙馬爺,您可彆拿下官尋開心了,這……這……”
楊少峰笑道:“就安頓在城裡的工地上,有飯吃,有衣穿,有罪受,有苦力活乾,也好讓他們做洪武四年的四有好官。”
“還有,過段時間可能還會有兩千多個江南來的鄉紳及其親眷,這些人同樣也都是要發配來做苦役的,也全歸你蓬萊縣安置。”
被楊少峰這麼一說,徐敬玉的臉色頓時變得燦爛起來。
“駙馬爺放心,下官一定把他們都安頓好。”
徐敬玉先是滿臉堆笑的應下,接著又話鋒一轉,再次繞回了牛馬上麵:“駙馬爺,那些個牛馬……能不能多分給蓬萊縣幾頭?”
楊少峰上下打量了徐敬玉一眼,問道:“理由?”
徐敬玉嘿嘿訕笑一聲,答道:“下官尋思著,這眼下馬上就要到春耕的時候了,若是能多幾頭牛馬,百姓耕起地來不也方便麼?”
“而且王郎中說,以後要在蓬萊閣那裡修一個碼頭,好方便往來的船隻停靠。”
“下官想著,既然要修碼頭,就肯定要運送許多物料,所以才想著多要幾頭牛馬。”
楊少峰嗯了一聲道:“回頭等本官看過咱們登州府的戶籍冊子再說。”
徐敬玉眼看著沒能馬上忽悠來幾頭牛馬,隨即又眼珠子一轉,再次嘿嘿訕笑兩聲道:“要不然,那些棒……那些高麗勞工多往蓬萊縣分配幾個也行?”
楊少峰頓住腳步,望著徐敬玉問道:“到底是怎麼回事兒?”
徐敬玉滿臉諂笑的拱手答道:“回駙馬爺,這不是咱們蓬萊又要搞碼頭,又要搞工坊,各處缺人手缺的太厲害麼?”
聽到徐敬玉這般說法,楊少峰當即就笑了起來。
缺人?
缺人就對了!
對於官老爺們而言,百姓數量的多少,可不僅僅隻是關係到官帽子。
說白了,百姓的數量多,賦稅收的就多。
而且並不僅僅隻是田賦和人頭稅。
人多了,商販就有了生存的空間。
有了商販,也就意味著官老爺們可以收到商稅。
按照七成賦稅押解京師,三成留在地方的規矩,賦稅的多少,又關係到官老爺們手裡有多少錢能動用。
而能夠動用的錢財多少,從側麵又關係到官老爺們能往自己的腰包裡揣多少。
舉個最簡單的例子。
徐敬玉要修繕文廟,需要用到大量的磚頭。
恰好徐敬玉的某個老鄉在蓬萊縣有一座磚窯。
接下來的事情是不是就變得順理成章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