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踏馬也行?”
看完王瓊帶過來的書信之後,楊少峰的第一反應就是這個世界太魔幻了。
大明的貨幣竟然不夠用了?
以京城為例子。
根據戶部統計的結果來看,洪武四年六月的時候,京城的市麵上大概有三十萬貫寶鈔在流通。
可是洪武四年八月的時候,市麵上流通的寶鈔就降到了二十五萬貫。
隨之而來的就是貨物交易市場開始動蕩,隱隱有崩潰的跡象。
因為貨幣流通量的降低,錢的價值會被推高,體現在市麵上就是貨幣的購買力會升高。
但是貨物的生產成本在貨幣的購買力升高之前就已經支出。
也就是說,貨物的生產成本並沒有下降。
舉個例子。
正常情況下,一隻雞的養殖成本是二十文錢,出售價格是二十五文錢。
當貨幣價值被人為拉升以後,買家更希望用十文錢去買雞。
與之對應的,則是養雞的成本一直都是二十文,賣十文就意味著虧到了姥姥家。
反映到市場上麵就是賣雞的不願意賣,買雞的不願意買。
再下一步的反應則是養雞的不願意養,想買雞的也買不到。
市場動蕩由此而生。
當然,這隻是最簡單的例子,實際上由“錢荒”而導致的動蕩遠不止這麽簡單,由此而產生的破壞也更加慘烈。
再比如說,北宋時期也曾產生過“錢荒”。
“十室九空,錢聚於上,下有錢荒之患”。
可巧不巧的是,大明的錢荒發生在東南一帶,而北宋的錢荒也同樣發生在最富庶的東南地區,其他地區錢荒現象並不顯著,甚至西北地區還產生了由於錢多而導致的惡性通貨膨脹。
如果非要找出什麽不同的話……
基本上也沒有什麽不同。
北宋時期的錢荒,表麵看來是北宋朝廷從民間回收的貨幣數量多過市麵流通所需要數量,實際上,北宋一直處於嚴重的貨幣外流。
至於說錢到哪兒去了……
當時的棒子,猴子,遼,金,蒙古,再加上什麽馬六甲丶三佛齊丶占城之類的,這些地方的宋錢遠比他們自己發行的貨幣更值錢。
大明現在幾乎也是同樣的局麵。
高麗。
安南。
緬甸。
暹羅。
琉球。
消失的那些貨幣,全都流入了大明的這些藩屬國。
拿著王瓊送來的書信反覆看了好幾遍,楊少峰忽然皺著眉頭說道:“這他娘的不對勁啊。”
王瓊微微一怔,問道:“哪裡不對勁了?”
楊少峰道:“那些蠻子商人能帶走多少寶鈔?又能帶走多少銀子和銅錢?”
王瓊再次愣住,楊少峰卻冷笑一聲道:“而且,這裡麵最不對勁的地方就在於,他們帶來的貨物還有他們帶來的金銀。”
“彆管他們帶出去多少寶鈔和通寶銅錢,奮鬥在洪武元年(天煌貴胄)最新章節手機訪問:https://m.101nove.com/wapbook105936/494394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