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徐達真正來到寧陽冶鐵工坊之後才發現,這玩意兒也就是頂了個工坊的名字。
誰家工坊占地能有好幾畝?
誰家工坊裡光是煉鋼的高爐就有好幾個?
楊少峰笑眯眯的給徐達介紹著工坊的情況。
“嚴格來說,這裡並不能稱之為工坊,而是應該稱之為礦區。”
“雖然鐵礦的質量並不算好,但是勝在能露天開采,比開礦洞要安全許多。”
“在這裡挖礦的,也是以東莊附近的百姓為主。”
“也是多虧了徐相前些年讓人送來的耕牛,眼下咱們寧陽縣在耕種方麵主要以畜力為主,這才能夠節省出一部分青壯來礦上做工。”
徐達頓時感覺心裡好受了許多。
畢竟是多虧了本相……不對,是多虧了本大都督讓人送來的耕牛。
徐達笑著點了點頭,問道:“來礦上做工的青壯,一天能拿到多少工錢?”
楊少峰道:“按照陛下在前些年製定的規矩,一個青壯一天的工錢是六十文,但是因為采礦是重體力活,需要吃得好一些,所以每天又有額外的二十文夥食補貼。”
“除此以外,夏季、秋季每天還會有額外的二十文高溫補貼,冬季和春季每天會有額外的二十文采暖補貼。”
“像吃的、穿的、住的,也是由礦上進行支出。”
“一天三頓飯,早上是包子饅頭、鹹菜和豆漿、麵湯,中午、晚上是三菜一湯,三菜是一個肉菜,一個半肉菜,一個素菜,湯的話,不固定。”
徐達越聽越感覺不對勁。
每天的工錢是六十文。
每天的夥食補貼二十文。
每天的高溫、采暖補貼又是二十文。
合著你寧陽縣的一個青壯,每天都能掙到一百文錢?
每天一百文,一個月下來就是三貫錢?
行。
你楊癲瘋說采礦是重體力勞動,工錢給多一點兒也沒啥。
可是一日三餐是礦上支出,春夏秋冬一年四季的衣裳也是礦上給發,就連住都是礦上給管,合著礦上的這些青壯們,是一個月純掙三貫錢?
楊少峰理直氣壯的說道:“徐相可知,一個從九品的官老爺,每個月能拿到多少俸祿?”
“從九品的官老爺,每月的月俸是五石米。”
“一石米是五貫錢,從九品的官老爺每個月是五石米的月俸,相當於二十五貫錢。”
“相比於二十五貫錢,三貫錢的薪水,多嗎?”
徐達愣了愣,一時間竟然不知道該怎麼反駁楊少峰。
楊少峰笑了笑,繼續嘲諷:“徐相若是有興趣,不妨去看看那些牽扯到犁頭案、空印案和黑煤窯案的官老爺們。”
“這些人,又有哪一個是指望俸祿活著的?”
這就是所謂的清修明史中所說的“自古官俸之薄,未有若此者。”
也是大明的官老爺們瘋狂叫囂著俸祿低下的標準。
按照一石米五貫錢的標準算,寧陽縣鐵礦上的青壯們,一個月的工錢還買不起一石米。
而一個從九品的官老爺卻可以拿到五石米。
是,青壯們還有地,糧食是自己家裡種出來的,菜也是自己家裡種的,雞鴨之類的東西也可以是自己家養的,三貫錢可以算做是純收入,而官老爺們五石米的月俸,卻需要賣掉一部分來換成肉、菜、布之類的生活物資。
問題是即便賣掉一部分俸米,官老爺們最後剩下的收入也遠比一個采礦挖煤的青壯要多許多。
更何況,大明朝有幾個官老爺是指望俸祿活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