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清宮中,走進三人。
一人很年輕。
一人年輕。
一人不怎麼年輕。
其分彆為剛剛襲爵的武靖伯趙祖蔭,武平伯陳永祿,保定侯梁繼藩。
初代武平伯名為陳友,於天順元年因封爵,子孫世襲。
保定侯爵位,在明朝有兩個家族。
最先得封保定侯的是孟善,隻傳了兩代就因罪削爵。
而後得封的是梁銘,隻不過他是被封為保定伯,等到他兒子梁珤承襲爵位之後,因軍功得以晉世侯。
保定伯梁銘,也是靖難功臣,可在永樂朝並未被封爵,他是在明仁宗登基之後才得以封爵。
原因很簡單,靖難之役期間,梁銘曾和當時的燕王世子朱高熾同守北平城,兩個人有感情基礎。
而且,當時的軍方,普遍與和他們一起上戰場的漢王朱高煦更為親近,仁宗此舉,也是有意加強對軍隊的掌控。
等到宣宗繼位之後,也是大肆封賞武將,拉攏人心。
而朱翊鈞這次讓這三個人來,就是想把他們放到遼東。
保定侯梁繼藩,武平伯陳永祿,武靖伯趙祖蔭,走進乾清宮中,朝著朱翊鈞躬身行禮,“臣等參見陛下。”
“不必多禮。”
“謝陛下。”
朱翊鈞走到沙盤前,“武靖伯。”
“臣在。”
“你父折戟遼東,你又在守孝期間,本不應奪情,然遼東形勢將要大變,你又多次請命想要繼承父誌,故今日朕將你召來。”
朱翊鈞用手一指沙盤上的建州地區,“你還年輕,經驗尚淺,朕命你為遼東鎮遊擊將軍,分守建州,以做曆練。”
“你親自帶兵,駐建州衛。”
“你此去的任務有兩個,一,不管用剿還是用撫,必須將建州實控。二,與朝鮮和睦相處。”
武靖伯趙祖蔭,他的父親剛剛死於女真人之手,而且他的祖上又是指揮成化犁庭的趙輔,讓他去看著建州女真,實在是再合適不過。
至於朝鮮嘛,懂的都懂,不必細說。
朝鮮,前身是高麗,軍隊戰鬥力很強。元末之時,高麗還曾派軍隊前往中原鎮壓紅巾軍起義。
等到李氏朝鮮初期,朝鮮軍隊的戰鬥力依舊是有保證的。
可,在大明多年苦心孤詣、不遺餘力的幫助下,朝鮮的軍隊,終於是廢掉啦。
明朝與朝鮮,雖然是宗主國與藩屬國的關係,可雙方實際上一直都是在相互提防。
包括到後來萬曆三大征之一的朝鮮之役,朝鮮的官員依舊是反對向大明求救,因為在朝鮮官員的眼中,遼東的明軍和倭寇沒什麼區彆。
隻是到後來朝鮮實在是頂不住了,這才又覥著臉向大明求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