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巡撫宋應昌與新任呂宋巡撫宋仕,一同前往山東兗州的魯王府,與魯王商討移藩呂宋事宜。
當代魯王名為朱頤坦,為人很不錯。時常救濟百姓,供養貧窮的宗室。
早在收複呂宋之前,朝廷就已經派人向魯王朱頤坦傳達移藩呂宋的詔命。
到了呂宋,就是實權的藩王,配備三護衛,誰不願意去。
魯王府再豪華,但也和囚籠差不多,一輩子都出不去。
魯王朱頤坦在見到山東巡撫宋應昌和新任呂宋巡撫宋仕之後,兩個人一和他說移藩呂宋的事,他立馬就同意了,沒有絲毫猶豫。
就算是到了呂宋隻能管管當地的土人部落,那也比一輩子都窩在魯王府裡要好。
自己雖然上了年歲,但自己的子孫還大有可為。
而且朝廷下了詔命,不遵從也不行。
至於以後削藩,削去吧,反正我是活不到那時候。
因此,魯王移藩呂宋的事宜,進行的很順利。
朝廷為魯王府移藩事宜忙上忙下,也在其中得到些許實惠。
朱翊鈞對於呂宋這種海外之地的安排,是以勳貴為總兵,文官任巡撫,再以藩王實封鎮守。
勳貴、文官、藩王,三者相互製衡。
同時,派鎮守太監和錦衣衛一個百戶所駐守,在旁監管。
叛亂,呂宋是叛亂不起來的。
但刻在骨子裡的基因,使得朱翊鈞必須分權製衡心中才能踏實。
對於呂宋的定位,能徹底消化固然是好的,但這個很難,不能強求。
隻求呂宋能為大明輸血。
呂宋都司雖然設立了二十個衛,但隻有大架子,不滿編。
緬中等地,早就形成了政權概念,而且有軍事組織。那裡必須有二十個滿編衛壓下去,才能鎮的住。
而呂宋不同,西洋人僅憑一千多人的兵力就能夠統治,而且這一千多人還不全是純種的西洋人。
大明自然也無需過多兵力就能統治呂宋。
至於移民,更是個大工程,先移一部分,而後慢慢來就是了。
呂宋的事安排下去之後,朱翊鈞在乾清宮召內閣和兵部議事。
“前者,西洋人妄圖以兩萬五千名士兵征服我大明,幸得我大明將士用命,這才剿滅強占呂宋的西洋蠻夷。”
“孟子有言,入則無法家拂士,出則無敵國外患者,國恒亡。”
“北境未清,倭寇未靖,如今西洋人不遠萬裡的也來湊熱鬨,我大明朝的外患,何其多也。”
朱翊鈞的目光自眾人臉上劃過,本想觀察他們的反應,可未能如願,這些老家夥比猴都精,臉上什麼都看不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