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洛定下了先清除西海海虜的計劃。
可計劃是計劃,現實是現實,真正執行起來哪有那麼容易。
牧駐在西海的北虜不願意返回北部草原,而明軍又未做好深入西海蕩平海虜的軍需準備,故而,鄭洛便將精力放在招撫番部上。
甘肅巡撫李廷儀,帶人修繕邊牆。
甘肅總兵張臣,淘汰老弱,招募青壯,操練兵馬。
陝西巡撫趙可懷,深入基層,偵查虜寇潛藏在漢地的諜報人員。
三邊總督魏學曾,則親自去了寧夏,彈壓一意想要借道甘肅前往西海的卜失兔。
寧夏邊牆外,河套之地。
三邊總督魏學曾親自披甲乘馬,帶領寧夏鎮邊軍以及部分延綏鎮邊軍,準備逼退卜失兔。
明朝邊地的總督和巡撫,除極個彆之外,都是知兵的。不然,朝廷也不會將他們調任邊地任職。
比如指揮湟中三捷的田樂,就是因有邊才而被升任陝西按察使,而後升任甘肅巡撫。
明朝培養軍事型文官,有一套成熟的體係,兵備道。
先授為正五品的兵備僉事。
再升從四品的兵備參議。
再升正四品的兵備副使。
再升從三品的兵備參政。
再升正三品的兵備按察使。
再升從二品的兵備布政使。
這一套下來,最起碼十年的時間就出去了。
就算是一個白白淨淨的讀書人,在軍隊中混了十幾年,早就和當兵的一樣了。
實際中,自正四品的兵備副使始,下一步,就有資格晉升巡撫了,但很少。
不要一提明朝以文馭武就如何如何,明朝以文馭武和宋朝不一樣,明朝是真正存在大量知兵文官的。
明朝的兵備道製度,對明朝的軍事體係有著功不可沒的貢獻。
如萬曆四十七年薩爾滸之戰中,杜鬆、劉綎戰死,馬林敗退至開原。
馬林是敗退,在前番交戰之中,除了馬林的兩個兒子戰死之外,開原兵備僉事潘宗顏也是戰死的。
崇禎十七年,李自成率軍攻打寧武關,總兵周遇吉戰死,這個大家都很熟悉。
隨周遇吉一同戰死的,還有寧武兵備副使王孕懋。
在王孕懋戰死,他的家人聽到消息後,全家自縊殉國。
還有代替熊廷弼經略遼東、被認為不擅軍事的袁應泰,那也是親自帶兵硬衝八旗兵的人。
明朝的知兵文官,不全是袁崇煥那種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