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章 交公糧_17世紀風起澳宋_线上阅读小说网 

第34章 交公糧(1 / 1)

西曆1621年,10月。

又一年的麥收,今年風調雨順,整個澳宋都洋溢著豐收的喜悅。

李大壯起了個大早,點齊糧食去交公糧,由於這些移民大多數都還在三年奴隸期,他們生產的各種農產品都必須上繳八成(脫了奴籍取得正式的身份以後稅收三成),隻能留兩成當做他們的日常吃食。

等李大壯拉著車到了村中心發現交公糧的隊伍已經排的很長了。

為更好管理和收稅,新安附近6個開拓點全部改成的行政村,平時由一個新安派來的村長和兩個村中自己選出的副村長共同管理。

由於穿越眾給這群移民許下的承諾,導致這群移民爭先恐後的湧向村中心上繳公糧,怕到時候沒繳上公糧穿越眾會回收他們的田地。

經過漫長的等待,終於輪到李大壯,驗糧過秤,簽字畫押,一套流程下來李大壯共上繳小麥640kg。

上繳完,李大壯也沒歇歇,直接去到水稻田裡伺候水稻去了,他又耕出兩畝地種植水稻。

財政部的人是怎麼確定人家真上繳了八成糧食的呢?

以現在財政部的人力根本無法測算每一戶人家打了多少糧食,所以他們想出一個辦法,通過抽樣得出當地平均畝產,然後在此基礎上收八成,也就每畝地上繳的糧食是固定的,隻會跟你種植作物的種類和當地當年平均畝產有關。

就比如這次,農業部通過抽樣得出移民種植的小麥每畝平均80kg,那麼每畝麥地就得上繳64kg小麥。

這產量和由穿越眾國營農場的產量沒法比,移民平均每人要照顧10畝麥地(每人強製攤派的任務),為了不拋荒地被回收,還得在另10畝地上象征性的種上各種雜糧蔬菜之類,就算是酷愛種地的大明超人也沒法精耕細作,更彆說移民普遍沒有多餘肥料使用,能每畝打出平均80kg小麥都算是土地肥沃了。

平均每畝80kg,但是由於個體差異有些人種的地就低於這個值,有的人種的地高於這個值。

財政部的人也考慮過這個事,但最後還是采用這方法,因為現在澳宋的土地肥力都差不多,能影響產量的就是人力投入了,少收的糧食就當作努力耕種的獎勵,多收的就當你沒那麼努力的懲罰吧。

當然你的畝產如果連繳稅的64kg都達不到,那麼就隻把稅收人員請到你家實地測算有多少收多少,放心這樣也餓不死你,澳宋目前雜糧(土豆,紅薯之類)不收稅,隻要你肯努力餓不死你。

要是你當懶漢不乾活(受傷的可以根據情況減免稅收甚至拿補貼),那你就餓死吧,穿越眾又不是開善堂的。

勞作了一天的李大壯來到了村裡是飯店,拿出一袋3重斤的新麥麵粉放到桌上當餐費,店家把麥粉收下過秤以後,去給李大壯配餐去了。

飯店是這個村子裡第一個商業建築,移民們基本都是單身狗,每天的勞作又重,實在是沒那個時間和精力去做飯了,就找出幾個會做飯的人幫大家專門做飯,然後大家把穿越眾分給的口糧交給這幾個人集中料理。

形成了一個食堂,後來由於地裡的作物陸續成熟有了貧富差距這裡就變成了一個飯店。

李大壯決定今晚吃頓好的,沒一會兒店家就給李大壯端上來幾個大白饅頭,一盆鹹魚湯,一盤兒時蔬炒肉乾,還有一大杯雜糧酒。

吃著吃著李大壯的眼淚就下來了,他在大明一輩子也沒吃過幾次細糧,每年收完稻子以後交了租子剩下的稻米根本不夠吃,隻有拿出去換成粗糧才能供一家吃到來年,這還是年景好的時候,年景不好的時候還得去找地主借高利貸才能活過一年。

他現在隻要想,天天都能吃上細糧,李大壯的畝產比平均高,繳完稅都還有400斤出頭的小麥,磨成粉也還有300斤。

“可惜爹娘被那該死的地主害死了,沒福氣過上這頓頓細糧的好日子了。”李大壯暗歎道。

在李大壯享受新麥時,水磨區的魯大海也在享受今年的新麥,他端著一個大海碗努力的對付著裡麵的麵條。

“新麥擀的麵吃著就是好,等會兒還要值夜班得多吃點。”魯大海在值班室裡自語道。

現在這個時代大明的小地主可能都過不上每天嗯造麵條和海鮮的日子,而在澳宋的魯大海作為一個基層治安員居然過上了這種好生活。

喜歡17世紀風起澳宋請大家收藏:17世紀風起澳宋天悅更新速度全網最快。


最新小说: 死遁後男主黑化成反派了 權力之巔:從中央選調生開始 斬神:以生命為棋,改眾人之命 雲逸傳奇 饑荒年,我的匣子通現代 大小姐有點顛[八零] 誰說我隻是劍修的?我是齊修啊 我在東北當薩滿的那些年 未來武神:我練的是獨孤九劍! 掙錢一本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