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化龍正在帶領士兵們做日常訓練,澳宋軍隊的訓練可是很嚴格的,隻要不是有任務時或者節假日都要進行日常訓練,防止士兵軍事技能退化,也防止這群精力旺盛的年輕人找事。
突然有人來報:“在福山縣偵察到明廷大軍的跡象,大約有五萬人。”
聽到前方報告後俞化龍大笑一聲然後對著劉誌偉說道:“我就知道大明現在拿不出十萬大軍吧。”
其實就在曹文詔剛率領大軍出發時就有大明百姓偷偷過來給澳宋人報信說:“朝廷發兵十萬要來剿滅澳宋人了。”
自從澳宋人登陸以來就不斷培養帶路黨和本地的情報人員,這些向澳宋人帶路送情報的本地人有些是被澳宋人用重金收買的,有些是感恩澳宋人的德政自願成為澳宋人的釘子。
不過他們大多不專業,隻能打聽到大明朝廷發了十萬大軍,這些大軍究竟有多少人是什麼配置就打聽不清楚了。
直到曹文詔的大軍進了福山縣被澳宋專業的偵察兵發現才算是真正被探測出了虛實。
而在接到第一份十萬明軍的情報時,俞化龍就斷言明軍絕對沒有十萬人,他熟讀明史再加上古人有經常人數造假的前科,他要是信了以此時大明的情況能派十萬人來圍剿他,他俞化龍就一頭蠢豬。
“好了,敵人既然來了我們就要積極對敵,大家一起討論一下接下來的仗怎麼打吧。”
俞化龍發揚了軍事民主,他不像喜歡獨斷專行的林登萬,像這樣的大仗他都會召集中高層軍官進行充分討論和表決後才決定最後的打法。
“目前敵人有五萬人,但根據前方回報隻有兩萬餘人配有盔甲,而這兩萬帶甲之兵裡隻有五千人配齊全套的甲胄其中還包括兩千騎兵。”
“……”
當參謀長劉誌偉分析完敵我態勢後,下麵的軍官們開始議論紛紛。
有的軍官激進覺得明軍不堪一擊應該主動出擊有效的殲滅其有生力量,然後徹底占領膠東灣。
有的軍官覺得敵軍勢大,有巨大的優勢兵力,必須避其鋒芒退守棱堡,再圖機會反攻。
還有的軍官覺得為什要和他們打,澳宋占據製海權,就應該留下足夠的守城部隊然後主力轉進,不管是在海岸線打遊擊還是去其他地方,要牢牢的把戰場主動權掌握在自己手裡。
最後投票決定使用第二種方法,俞化龍本人也支持第二種方法,雖然第三種方法非常穩而且能拿到主動權,但是他現在不僅是軍事主官還是遠東殖民地的總督。
他要著眼大局,執委會花費這麼多力氣來到遠東建立殖民地的根本目的就是為了移民,移民才是目前遠東殖民地的中心工作。
所以這一仗必須打,不能避戰也不能打遊擊,而且要打得漂亮,不僅要依靠先進的棱堡打贏明軍,還要堂堂正正的野戰打敗明軍,堂堂正正以少勝多能讓這場戰役成為澳宋實力最好的背書。
他們要靠這一仗削弱大明朝廷的威望,同時也可以向大明百姓證明澳宋人並不是流寇,而是要在大明長期存在的勢力,隻有這樣才會有更多的大明百姓願意跟隨澳宋人,讓他們對澳宋更有信心。
靠著這一仗澳宋的名聲將會傳遍北方,甚至會傳到江南去也不一定,隻要澳宋這塊牌子打出去了,以後那些走投無路的流民才能自發的投向澳宋的懷抱,就像梁山泊一樣,隻要你被官府逼的活不下去了都可以去投靠澳宋這個“梁山”。
軍人隻用考慮如何打贏一場戰爭,而總督和領袖則還要考慮正治上的得失,“戰爭是正治的延續,而正治則是不流血的戰爭。”
俞化龍目前手裡有不到一千人的正規陸軍,兩千多的澳協軍,統共可用之兵隻有三千多人(比曹文詔推測的還少一千多),他決定放棄福山縣城全軍撤入煙台棱堡,然後與敵軍對壘,當敵軍產生一定傷亡銳氣已失後再找機會出城決戰。
俞化龍又不是某蔣姓光頭,就算這仗是“正治仗”他也不可能在兵力絕對劣勢的情況下,為了“國際觀瞻”讓手下士兵去硬碰硬,去送死,都是他手下的兵,要是傷亡太多他也是會心疼的。
然後曹文詔輕鬆“光複”了福山縣城,一路暢通無阻的到了煙台棱堡下,曹文詔知道澳宋人的炮打的遠,就在城外3k的地方紮營。
澳宋人古怪的城池讓曹文詔犯了難,打了這麼多年仗沒見過這種城池,這城牆修的有棱有角的,得多費多少錢財啊。
但是他不是來旅遊的,沒見過也得上,他不可能因為澳宋人的城池奇怪就打道回府吧,真要這樣乾,回去不知道要被那些文官套多少帽子,而且袁都督舉薦自己來當這個將軍剿賊,總要有點交代吧。
於是等攻城器械造好後,他派了一千戰兵加一千炮灰輔兵去衝一衝澳宋賊子的城牆,探探這座怪城的虛實。
看見明軍的試探性進攻,俞化龍讓人收著點打,不僅奇山炮台的火炮沒有開火連棱堡城牆上的火炮也隻有一半在開火,要是全力開火他怕給明軍嚇跑了。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