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朱樉看來,若是換了其他文人。或許有可能因為一句詩惹怒了朱元璋,可是高啟這個人寫出的《登金陵雨花台望大江》。
裡麵有兩句詩,“我生幸逢聖人起南國,禍亂初平事休息。
從今四海永為家,不用長江限南北。”
這兩句肉麻到了極點的馬屁,可是恰好撓到了洪武帝的癢癢處。
不然在朱樉小時候,老朱也不會強製要求包括他在內的所有皇子全文背誦高啟的這首詩了。
而且在他的印象裡,朱元璋即興朗誦高啟的詩文已經成了老朱家家宴的必備節目。
再說彆的人當官都是求爺爺告奶奶,而高啟則完全不同,可以說是老朱求著他入朝為官。
老朱一出手就給高啟準備了戶部侍郎的高位,可惜高啟這個人固辭不受,老朱在無奈之下,賜給了他許多金銀。然後下了一道旨意讓高啟放還回鄉。
朱樉對高啟這個人不感興趣,讓他真正感到好奇的是朱元璋為何會因愛生恨非得要置對方於死地?
朱樉心裡裝著事兒,他的目光不自覺的飄向了窗外。不過這一次,劉莫邪沒有再怪罪他。
劉莫邪歎了一口氣,她一臉惋惜的說:“不管事情的真相到底是如何的,高季迪這個人已經死了。像高季迪這樣驚才絕豔之人,百年都難得一遇。他的死不僅是大明文壇的損失,還是整個天下士林的一大損失。”
劉莫邪惋惜的是高啟的才華,時年三十多歲的高啟可是力壓了宋濂和劉伯溫這兩個文壇宗師,位居明初三大才子之首。名副其實的天下第一才子,他這個天下第一才子的含金量可比後來那個“山中無老虎,猴子稱大王。”的解縉要強上許多。
要知道元末明初的江南文人榜上,寫下兩本四大名著的施耐庵和羅貫中師徒,可是在江南文壇排不上號。
同時期的高啟僅憑三十多歲的年紀能夠打敗這麼多位在世的文壇泰鬥,登上江南文壇的盟主寶座。
可見高啟的這個天下第一含金量有多高了,不說還好,朱樉是越說越感到後悔。
朱樉現在那個後悔,恨不得立馬帶兵殺回南京去抽朱元璋兩個大比兜。
要是高啟還好好活著,將來要是讓他動筆起草他的登基詔書可不比方孝孺之流的要強上千百倍啊?
作為“建文三傻”之首的方孝孺,朱樉是打從心裡瞧不上他。
朱樉在心中默默為遠在京城的劉伯溫加油打氣,“老劉頭,現在明初三大才子就剩下你一根獨苗了,你可要加把勁活到九十九啊。我將來的登基詔書可就落在你身上了。”
……
此時此刻,遠在京城的劉伯溫正在劉府的書房內,全神貫注的整理著他的文集。
劉伯溫仿佛有感應一般,打了一個長長的噴嚏。
“阿……嚏,是誰在背後念叨老夫的名諱?”
一名長身玉立的中年人走了過來,他的長相跟劉伯溫有七八分相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