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廷公布的小明王韓林兒和丞相劉福通的死因,是因為韓林兒所乘坐的船隻途經瓜州之時,碰撞到了江底的暗礁不幸溺亡。
令劉璟疑惑不解的是父親劉伯溫為何會對小明王之死感到自責?
看到兒子的目光中充滿了疑惑,劉伯溫幽幽歎了一聲,“唉,當年韓山童和劉福通召集十五萬河工起義,自號‘明王降世,拯救蒼生’。他們頭戴紅巾,被世人稱為紅巾軍。起義沒過多久,這支紅巾軍就受到了元廷的絞殺,韓山童不幸身故。”
“劉福通逃了出去,他逃到徐州武安山召集了紅巾軍的殘部擁立了韓山童之子韓林兒為帝,建立了韓宋政權。這就是韓林兒的名號小明王的由來。”
聽到父親談起了的前塵往事,劉璟一邊傾聽一邊發出了疑問:“劉福通擁戴小明王之時,父親應該還在元廷浙江參政石抹宜孫的手下充任幕僚。跟小明王應該沒有任何交集才對。”
劉伯溫喝了一口清茶,才緩緩開口:“原本為父和韓林兒、劉福通二人的確沒有任何交集,可你不知道的是當年,張士誠派部將呂珍去攻打安豐,而安豐正是韓宋的都成所在。”
“安豐被圍之後,劉福通派人突圍向陛下求援。當時的陛下還是小明王敕封的吳國公,劉福通的使者到了應天以後,當夜,陛下就召了李善長和我還有朱升三人商議。”
“你應該知道為父和李善長因為出身不同在朝堂上是死對頭,可是在是否救援安豐一事上,我和他的意見難得統一。那就是隔岸觀火,坐等安豐城被張士誠攻滅。”
父親劉伯溫的話,讓劉璟心底產生了一個疑問。
“父親大人能否告知孩兒,楓林先生當時是怎麼說的?”
“他?嗬嗬。”劉伯溫冷笑了一聲,隨後繼續說道:“朱老夫子曾經向陛下獻上了‘高築牆、廣積糧、緩稱王’的九字戰略方針,陛下一向最樂意聽他的話。不出意外,朱老夫子與我跟李善長二人的意見相左。”
“他對陛下說小明王是天下紅巾軍的首領。正所謂樹大招風,小明王一旦身死的消息傳出去。元廷勢必會集齊大軍來攻打江南。到時候,元廷的大軍壓境。國公的基業應天難免唇亡齒寒。”
聽到這話,劉璟驚訝的張大了嘴,他問道:“難不成陛下聽信了風林先生的話?”
劉伯溫點了下頭,我接著說道:“其實朱老夫子的話不無道理。當時,在陳友諒和張士誠三人之中,陛下的實力最為弱小。在北方受到察罕帖木兒率領的河南元軍威脅,在南方又受到了陳友諒和張士誠二人的夾擊。”
“如果沒有韓林兒的韓宋作為戰略緩衝,察罕帖木兒的元軍完全可以順著淮河進入安徽境內。屆時,陛下就會陷入三麵合圍當中。所以陛下當機立斷,下令以開平王為先鋒,親自率軍去解了安豐之圍。”
“在解除了安豐城圍以後,陛下將韓林兒和劉福通等人安置在了滁州。韓宋丞相劉福通以中書省的名義在滁州城設禦座,讓陛下率領百官來朝覲小明王。為父當年就是陛下身邊隨行官員當中的一員。”
“父親,孩兒有一事想不明白。您為何會和太師一起反對救援安豐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