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樣子桃木這玩意兒並不像金屬那般耐用啊……”
不知為何,看到這種結果徐行反而鬆了口氣。
這證明之前的猜想初步成立。
桃木必然是因為某種特性導致其可以承受一定的真氣。
不過一旦突破其閾值或者使用次數,這玩意兒也就報廢了。
“或許是這裡麵的陽氣消耗殆儘的緣故?”
這麼想想,世界上未必沒有其他含有這種特性的木材。
隻是或許太過珍貴或者稀少,導致沒有被開發利用而已。
君不見。
為了成本和方便,連桃符都改為了紙符麼……
當然,符紙也並不完全是桃符的低端替代品。
畢竟最早的桃符,作用僅僅是用於驅邪製邪目的。
從那道紅芒中蘊含的陽亢之氣就能察覺出來了。
這也是為啥影視作品中,捉鬼的茅山道士桃木劍不離手的原因……
當然。
法無定法、與時俱進。
後期的符咒功效越來越多,而不僅僅限於驅邪製邪。
比如招財符就與驅邪製邪無關。
所以桃木也就不是必須的了。
而是以紙符居多。
布、絹絲的使用也很普遍。
桃符越來越少,桃符這個稱呼也慢慢被符籙所取代。
徐行不無惡意的想著:
或許是因為符紙炸開後,更容易燒成灰灰給人喂水喝才流行起來的?!
雖然是調侃之言。
不過也不是沒有這種可能……
畢竟紙張自東漢才發明的,而張道陵與張角這兩位著名的符籙道士同樣也是活躍在那個年代。
總不可能這玩意兒一出來就是巔峰吧?!
在符籙體係成熟之前,必然有很多失敗的嘗試。
那可不就是經常炸開麼……
或許是為了在信徒麵前掩飾自己的失敗,所以才編製了一套符籙化水能治病的說法?!
反正徐行經過實驗已經明了:
所有炸開的符籙在那一瞬間,所蘊含的真氣就已經消散於天地之間了。
不可能還存在於灰燼之中。
……
既然符咒的目的是為了滿足於日益增多的功效,而不僅僅限於驅邪製邪。
那麼符紙這玩意兒同樣不是沒有講究的。
最簡單的一條,那就是這玩意兒大部分情況下都必須是黃紙!
在古代文化中。
“五行”(木、火、土、金、水)與“五方”(東、南、西、北、中)和“五色”(青、赤、黃、白、黑)之間存在著玄學的關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