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行總覺著腦子裡溜過去一抹靈感,可怎麼抓卻都抓不住。
就那麼乾坐在偏殿想了半天,依舊沒找到任何頭緒。
隻好繼續投入古籍的懷抱,寄希望於在浩瀚的文字中找到一點線索。
其實自《黃帝內經》、《神農本草經》、《本草經集注》開始。
曆代中醫藥典籍裡都有許多關於中藥炮製的散在記載。
當然。
中藥材的炮製真正形成規範。
還是《雷公炮炙論》、《炮炙大法》以及《炮製指南》等炮製專著的誕生。
說句實在話。
即便是徐行從小幫著老頭子炮製藥材。
麵對繁多的中藥炮製方法,也很難做到麵麵俱到。
最關鍵的是。
自煉製丹藥以來,徐行發現給一般人服用的藥材炮製手法,其實並不一定適合修士!
呃……怎麼說呢。
譬如白術、附子之類的藥材,其本身就有一定的毒性。
中醫炮製很大一部分原因是為了降低其毒性。
所以一般配伍時,所選用的藥材叫“製白術”、“製附子”等等。
可徐行在煉製築基丹時。
選用的附子那可是真真切切的生附子!
為的就是最大限度的發揮其毒……藥性。
所以徐行覺著,是不是得先打破這一二十年來形成的觀念、跳出普通大夫的思維框架,才能找到那一抹靈感?!
嗯,所謂解構、重構莫過於如此。
徐行快速翻閱相關中醫藥典籍。
一邊翻著,一邊擱筆記本上記載重點。
他把重心全放在了中藥炮製的分類上。
寄希望於借此跳過丹藥的桎梏,找到藥材吸收陽亢之氣的辦法。
“嗯!誰說築基丹非得是丹呢?我搞個築基液之類的行不行?”
……
一般典籍中把中藥的炮製分為五大類:
也就是修製、水製、火製、水火共製以及其他製法。
其中修製是中藥炮製的最基本的方法。
也是中藥製的第一個步驟,為進一步的加工、貯存、調劑、製劑和臨床應用做好準備。
中藥炮製的第二類方法叫做水製。
也就是用水或者其他輔料進行處理,目的是為了清潔藥物,去除雜質,軟化藥物,便於切製,也有降低毒性和調整藥性的作用。
中藥炮製的第三類方法叫做火製。
就是對藥材進行加熱處理,比如說炒、燙、煆、煨等等。
中藥炮製的第四類方法叫做水火共製。
這種炮製方法既要用到水也要用到火,包括蒸煮燉萃等方法。
中藥炮製的第五類方法也就是除去上述四類方法之外的其他方法:
包括製霜法、發酵法、發芽法等等……
“水製、火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