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依依過村落
唐,李商隱,《行次西郊作一百韻》下同
蛇年建醜月,我自梁還秦。南下大散關,北濟渭之濱。草木半舒坼,不類冰霜晨。又若夏苦熱,燋卷無芳津。高田長檞櫪,下田長荊榛。農具棄道旁,饑牛死空墩。依依過村落,十室無一存。存者皆麵啼,無衣可迎賓。始若畏人問,及門還具陳:
右輔田疇薄,斯民常苦貧。伊昔稱樂土,所賴牧伯仁。官清若冰玉,吏善如六親。生兒不遠征,生女事四鄰。濁酒盈瓦缶,爛穀堆荊囷。健兒庇旁婦,衰翁舐童孫。況自貞觀後,命官多儒臣。例以賢牧伯,徵入司陶鈞。
蛇年建醜月,即開成二年十二月,李義山與令狐三兄弟等人護送令狐殼士靈柩歸葬長安。
經扶風郡陳倉縣(陝西陳倉)大散關,一行扶靈人留宿聖女祠時,李義山寫了一首傷感的詩,他描述了隱約在黃昏中的仙跡,也吐露了淹積於客途裡的滯屈,他看到孤雁迷失在蒼黃的溝壑之間,想那聖女也無法經由長安道回歸碧落青天。
山深仙老,夜寒且長,李義山怎麼也睡不暖那一床草席,後半夜他推門而出,隻見寒竹無狀地抖索,像是不可見的山鬼路過,天上有大顆的星,像是秤砣一樣垂下來,這像極了他十五六歲時的冬夜,他在玉陽山,醉心學道,但也見到仙姑夜奔,長發飄散。怎麼突然就到了這裡,李義山感到不真實,他一直是那個求長生的少年,此後出入州府和進士及第似乎都與他無關,而他少年夢裡的仙姑,仍然在老林深山。李義山腸回心斷,東方初白時,他便率先逃離了聖女祠。
他隨靈直下大散嶺,木牛流馬一樣下階複下階,到達渭水之濱時,他的雙腿要拖曳著才能前行。次日晨,北濟渭水的渡船上,陽光夾著冷風打過來,冰冷凶悍,像是摻雜了憎恨。
一行人上岸後繼續北行,官道坑窪處積水成冰,踩過去一串折斷的聲音。路過一片小麥地,霜華之下,麥苗新鮮,每一株都像一個新人,這完全不像是一個冰霜覆蓋的早晨。一路下去,天氣越來越熱,行至正午,竟然如同盛夏,光線尖利,空氣炙人,但見枯葉青苗,失水焦枯,耷拉卷曲。舉目四望,乾癟景象之中,一片衰敗氣象,高處的農田長滿槲櫟,低處的農田叢生灌木,殘破的農具遺棄在大路一旁,饑牛死在荒頹的穀墩上。
一行人又經過一個村落,與每一個村落一樣,塌陷的屋頂,斷立的山牆,黃土掩蓋了枯井,茅草侵占了中庭,聽不到雞鳴犬吠,也不見人的蹤影。看到村落越是荒蕪,李義山就越不死心。
他對令狐三兄弟說,兄長們請先行,義山決意訪問半日民情,明日再追上你們。令狐三兄弟囑咐他小心。
李義山像一個幽靈一樣,在村子裡留戀不去,路過每一戶人家,叩依舊整肅的門,但總是無人應答,十室無一存。
他終於敲開了一戶人家,開門的老漢羞慚地背過身,難過地說,官人見諒,實在是沒有一身完整的衣裳,接待不了官人。
李義山說,老叔,某正好多出一件袍衫。
老漢請李義山進了屋,李義山從箱籠裡取出一件袍衫給老漢披上,老漢為李義山打來一碗涼水,猶豫了一下,又從灶屋裡取來兩個冷的蒸餅。
李義山很是饑渴,撕了蒸餅和著水吃了下去。
李義山問,老叔,這裡東臨京城,所謂“右輔”是也,秦漢以來就是要地,為何衰落到這般光景呀?
老漢一時不知從何說起,歎了聲,又沉默半晌,然後說道,說起來都是淚呀。——話說以前並不是這樣的……
老漢為李義山講述了以前的美好光景,那是很久以前的事情了:右輔之地,土地貧瘠,民眾經常苦於貧窮,但在過去,它被稱許為“樂土”,完全有賴於地方長官的仁厚,那時候,為官者清廉,有如冰玉,為吏者和善,有如六親。生了兒子,不必遠征,養了女兒,不會遠嫁。濁酒充盈了瓦缶,飲之不儘,爛穀堆出了荊筐,食之有餘。壯年男人包養外婦,衰弱老翁舐犢情深。況且自從貞觀之後,任命的地方官,多是讀書人,其中賢明的,選拔為宰相,已經成為常例。
後來到了開元中後,玄宗還在位的時候,大約一百年前吧。老漢說,事情發生了變化……
(www.101nove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