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百多年前,大周就開始進行科舉的,不過現在的科舉,還是比較粗糙的階段,一年其實錄取不了多少人。
而做官的門路,除了科舉之外,就是高官們的舉薦了,這才是這個時代最寬廣的進身之階。
甚至李雲本人,其實也是靠這個門路做了官,他是被蘇靖舉薦,才被朝廷任命為越州司馬。
蘇大將軍那個時候,剛一出山,就很輕鬆的平定了越州的叛亂,在朝廷說話的份量還是有的。
這種舉薦,也注定了那些高門大戶,會長盛不衰。
而如果書籍知識的成本,能夠被抑製下去,科舉製度被鋪開完善,這些幾百年乃至於上千年的世家,其實也就沒有了存在的根基。
倒不是說他們會一夜之間消失不見。
但大多數世族,都會陸續凋零。
畢竟你一個家族,充其量幾百上千人,與天下人相比,數量太小了,哪怕是按比例出人才,也很快會被時代所淘汰。
而世族沒落之後,取而代之的將會是士族。
雖然讀音類同,但其實已經天差地彆。
一個大的世族,可以輕而易舉的影響一個區域,乃至於影響王朝興衰,但是士族嗎…
整個士族階層加在一起,或許還有些力量,但是單個士族,其實就無足輕重了。
畢竟這個時代,也有士族。
石埭的顧家,李雲的妻族薛家,還有吳郡的卓家,這些都能夠算得上是士族。
這種士族,跟崔,鄭,李,王這種大姓的勢力比起來,實在相差太大太大了。
至於印刷術的改進,能不能把知識成本降下來,能降下來多少,李雲心裡也沒有什麼底,但是凡事總要試一試。
他來到這個世界,總是要給這個世界帶來一些改變的,而想要從根本上改變一個世界,沒有其他的捷徑,隻能從教育出發。
一點一點更易這個舊世界。
李雲在越州待了整整一天時間,到了第二天,他才準備動身離開,杜謙一路相送,送到了城門口的時候,二人互相拱手作彆,杜謙問道:“二郎這是要去哪裡?”
“我去吳郡看一看。”
李雲開口笑道:“年底了,去看看那裡的鹽道是個什麼模樣了,而且卓家這些年深耕商道,我在宣州弄到的那些銅,也要想法子處理了,卓家說不定能幫上忙。”
強占義安銅礦這件事,是不能長久的,畢竟沒有名分,而且李雲留在義安的兵馬,也不過就是一個校尉營。
這個校尉營,在義安可以算作是碾壓性的力量,但是在外部力量看來,未必就有那麼強。
一兩年之內,如果李雲的勢力沒有進一步進展,這個銅礦他就未必能把握得住了。
朝廷不收回去,也會有其他勢力插手進來,因此這個銅礦的資源,李雲必須儘快轉化為自己可用的資源。
至於是鑄錢,還是賣出去,亦或是作為他用,暫時都還沒有個章程,吳郡的卓老爺,從事商路多年,多半有門道,去做這件事情。
李雲這趟去吳郡,一來是巡視自己的鹽道,有沒有被當地的人貪了去,二來就是要處理一些關於軍隊的輔助事項。
比如說製甲煉兵的匠人,吳郡肯定比婺州要多,這一趟去吳郡,這些事情李雲都要著收去做。
順便看看,吳郡適合不適合做大本營,要不要把自己的老巢給“遷”過去。
從開始嶄露頭角以來,李雲已經經曆過多次搬家了。
從蒼山到陵陽山,再到越州,到婺州。
每一次的遷動,實際上都是一次劇烈的動蕩,現在李雲需要找一個能夠作為長久大本營的地方,然後就此安定下來,以這個大本營開始,往四麵八方開始擴展。
吳郡和江寧,都可以作為選擇。
吳郡相對來說,要容易一些,畢竟這個地方李雲曾經淌過一遍,現在基本上還在他的控製之中。
杜謙默默點頭。
他還是比較認可李雲現在的舉動的,不管外部局勢如何動蕩,李雲始終都是不緊不慢的在一點一點,腳踏實地的發展壯大。
李雲正要翻身上馬的時候,遠處孟海一溜小跑跑了過來,給李雲遞了一封信。
“將軍,剛送來的。”
李雲接過信封,先是看了一眼信封,便拆開看了一遍,看完之後,他的目光落在了這封信的落款上。
落款是四個字。
青州周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