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ivid="tet_c"會議室中,徐川從樊鵬越手中接過筆記本,翻閱著裡麵的數據資料。
摸索出超低溫超導銅碳銀複合材料的研究員叫‘宋文柏’,是從武理大學那邊挖過來的一名教授,之前主要研究領域是材料化學。
這次這位宋教授能摸索到超低溫超導材料,半分靠經驗,半分靠運氣。
他並沒有走傳統材料學的粉末冶金法,也沒有走研究超導體材料常用的高溫高壓合成法來研究銅碳銀複合超導材料,而是取用了納米材料製備和分子修飾的發展路線。
他先通過納米手段製備銅碳銀複合材料,然後再通過氣相沉積的方式來對細微的原子結構進行操控調整。
和常規製備銅碳銀複合材料的粉末冶金法相比,這種新手段解決了銅和碳的界麵結合不牢,複合材料中存在大量孔洞的問題。
而相對於高溫高壓的超導體研究手法來說,也避免了銅原子與碳原子即使在高溫下不發生反應,潤濕性極差的缺點。
不得不說,在材料研究領域能夠在國內大學排到前五的武理大學,還是有些本事的。
一名中等偏上,不算頂尖的材料化學方麵的教授,在構思新材料的研發方麵,有著充足的經驗和應對手段。
若要說缺點的話,那就是在二維薄膜沉積的過程中,使用了粘結劑,即便是隻是微量的粘接劑這在一定程度上破壞了銅碳銀複合材料本身的純粹性。
這不僅意味著它需要更低的溫度,才能使得這種薄膜材料達到超導能隙。也意味著材料本身的性能大幅度降低。
“有點意思,打個電話給這位宋教授,問問他現在有時間沒有,如果有的話,請他過來一趟,我有點問題想谘詢一下他。”
翻閱完電腦中的資料後,徐川感興趣的抬起了頭,手指在桌上輕輕的敲了敲,朝著樊鵬越說道。
老實來,這份超低溫超導銅碳銀複合材料本身的價值,其實並不是那麼大。
首先這位宋教授研究出來的材料是二維薄膜結構,要將其加工成導線或者其他形狀的超導材料難度還很大。
其次是在43.k(大約-30攝氏度)的溫度下做到超導,外麵其實早就已經有了。
比如cern的大型強粒子對撞機.
對粒子進行加速需要超強的磁場,而強磁場需要超導材料才能做到極限。
lhc粒子對撞機使用的就是铌錫合金,通過液氦進行冷卻後,這種材料已經做到了能在常壓環境中超導,且能批量生產。
而拋開低溫超導來說,高溫超導其實也早有研究。
早在1987年的時候,華國、米國、小島國等國家的科學家就都發現‘鋇-釔-銅氧化物’處於液氮溫區具備了tc,從而有了超導電性。
(tc指的是臨界溫度,是材料從正常態轉變為超導態的溫度。比如水銀,當溫度稍低於4.k時,汞的電阻突然消失,表現出超導狀態,所以水銀的tc是4.k,約零下68.9攝氏度。)
但受限於銅氧化物超導體像很脆的陶瓷材料,你無法把它們拉成細線,再加上製造成本很高,稍有雜質汙染即失效等問題,高溫超導一直無法應用於工業上。
所以單單是43.k的溫度超導,並沒有什麼太大的實用價值。
它不僅需要液氦冷凍才能超導,還沒法工業化生產。
不過,他在這份資料中找到了一些很有意思的東西。
如果能弄清楚的話,說不定能從另一個角度解釋一下高溫超導材料的超導基理。
要知道超導材料的高溫超導基理,彆說是現在的00年初了,就是再過十幾年,在後世都沒有找到真正的解釋。
哪怕是他在後世研究出來了常溫超導材料,也沒能做到解釋常溫高溫超導體存在的原因。
如果是在其他領域,這幾乎是一件不可能或者說極難的事情。
理論未成型,實際成果又如何能做出來?
但在材料學領域,沒有理論卻實驗碰巧撞出來成果再普通不過了。
如今社會上使用的很多材料,其實都是先有成果,而後再研究成果獲得理論的。
如果能解釋清楚高溫超溫超導材料的超導基理,這對於超導材料的發展來說,絕對是一個巨大的提升。
樊鵬越點了點頭,從口袋中摸出手機打了個電話,詢問了一下後掛斷了電話。
沒等多久,會議室外,敲門聲響起。
徐川開口道:“請進。”
隨即,大門推開,一名帶著金邊眼鏡的中年男子走了進來。
“樊總,您找我?”
宋文柏走進來詢問道,目光卻落到了坐在辦公桌邊的徐川身上。
熟悉的身影讓他不由自主的愣了一下,半疑半信的開口問道:“您是徐院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