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早的中美合拍電影,可以追溯到1987年斯皮爾伯格執導的《太陽帝國》。
這部電影在上海取景,隻不過當時中方隻是提供勞務、場地、器材設備等服務,根本沒有參與投資。
後來……其實也沒什麼正經中美合拍的電影。
主要是中國電影市場還沒發展起來,大家沒注意到這塊可口的蛋糕。
到了2004年,華納才意識到中國電影市場的潛力,於是率先進軍中國,和中影聯合,開了一家叫中影華納的公司,一邊製作電影,一邊收購院線。
好萊塢和中國不一樣,他們的電影公司是不允許經營院線的,打擦邊球也不行,就是怕大家搞壟斷。
但是中國不一樣,華納覺得自己發現了商機。
為了表達誠意,華納直接搞了兩部合拍片,一部叫《麵紗》,一部叫《玉戰士》。
票房雖然不怎麼樣,但算是開了中美合拍的先河,大家都很高興。
於是華納再接再厲,搞了很多小成本電影。
買斷了《瘋狂的石頭》版權,還投資了《瘋狂的賽車》。
哦對了,張國利的《第601個電話》,華納也有投資,跟著張國利一起賠了錢。
但是華納不在乎,在他們看來,這都是公關費用,他們的注意力都放在收購院線上麵。
很快,華納就在重慶、長沙、南昌和鄭州收購了四家院線,然後就被收拾了。
主要是不聽上麵招呼,人家要求華納的院線給一些電影特殊照顧,多點排片,老美覺得這樣會賠錢,就拒絕了。
於是上麵下了一條通知——不允許外資控股院線……
華納隻能灰溜溜地離開中國。
江湖不是打打殺殺,更是人情世故……
華納退出中國之後,獅門終於開始走正常的路子搞中美合拍了,他們和華宜合作,弄了個《功夫之王》出來。
國內票房還不錯,17億,年度第五,在北美表現也還可以,五千多萬美金。
但還是太少了,就算《功夫之王》可以和國產電影一樣,按照43的比例分賬,到手也不過六千萬人民幣,沒什麼利潤空間。
然後中美合拍片就尬住了……
美國佬搞中美合拍,就是為了多分賬。
可中國電影市場還不夠大,根本分不了多少錢。
還不能按照中國觀眾的喜好拍,那樣的話美國觀眾就不看了,人家的大本營還是在北美。
一直等到2012年以後,中國電影市場變大了,中美合拍片才變得多了起來。
2015年巔峰的時候,一年就立項了12部中美合拍電影。
但真正賺錢的,沒有幾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