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都覺得隻要每個角色都能單獨拿出來做主角,弄在一起,就是電影宇宙了。
其實不然。
這麼理解沒錯,但有一個大前提,那就是在同一個世界觀之下。
不管是最有名的漫威、dc、怪獸電影宇宙,還是楚囂要搞的恐怖電影宇宙,都有獨立世界觀,而且不變。
比如漫威,人家就是各種超級英雄聚集在一起打boss;dc最重要的就是哥譚市;哈利·波特背景是魔法學院,就連奧特曼都有打怪獸的設定。
恐怖電影宇宙也有獨特的世界觀,就是惡靈……
而所謂的喜劇電影宇宙,就很難設定這樣的世界觀,大家都是普通人,靠語言梗和錯位感來製造笑料,通常還都是小成本,沒辦法設定嚴謹靠譜的世界觀,隻能靠角色來帶動。
那麼問題就來了,沒有特點,就意味著誰都可以拍,大家都能跟風,而且各種梗重複性太高,觀眾看起來也沒什麼新鮮感。
舉個不太恰當的例子,《武林外傳》的粉絲很多,姊妹篇《龍門鏢局》粉絲就少了很多。
很多人覺得劇本不行,沒有《武林外傳》那麼好笑,其實就是梗用得差不多了,又沒有特殊的世界觀加持,觀眾自然就審美疲勞了。
可能會有人說這是電視劇,電視劇太長了,觀眾沒時間看。
電影也是一樣。
而且1994年就有類似的電影了。
那一年有兩部美國獨立電影閃耀世界,其中一部是大名鼎鼎的《低俗小說》,而另一部,就是凱文·史密斯執導的《瘋狂店員》。
《瘋狂店員》的故事很簡單,就是一個小鎮便利店的店員一天的糟糕生活,睡眠不足,各種各樣無厘頭的人讓他抓狂,隔壁錄像帶租賃店的夥計還來騷擾他,女友、前女友和他的損友也輪番上陣……
這是一部低成本喜劇,演員堪稱業餘,但是劇本很好,各種屎尿屁和下三路梗讓人忍俊不禁。
所以大家的包容性很高,鑒於隻是小成本電影,就下意識地忽略了演員演技不行的缺點,凱文·史密斯也憑借這部電影一炮而紅。
然後人家就開始搞“電影宇宙”了,隻不過凱文·史密斯當時也不知道這個概念,沒有刻意炒作而已。
接下來的《耍酷一族》和《瘋狂店員》也有關聯,凱文·史密斯自己飾演的沉默鮑勃和損友傑再次出場,幫助主角擺脫了困境。
再然後就是《猜·情·尋》,還是鮑勃和傑,然而這次鮑勃開口了,給男主角本·阿弗萊克指點迷津,成為引導者的角色。
這部電影非常成功,不但以25萬美金的成本,換回了1200萬美金票房,還被昆汀·塔倫蒂諾稱為獨立電影的“量子級突破”。
原因就是觀眾非常喜歡,給這個係列的電影起了一個叫“askewniverse”的名字。
然後就是《怒犯天條》《白爛賤客》和《澤西女孩》,可票房和口碑直線走低,直到《瘋狂店員2》票房慘敗。
就是之前說過的原因,主角團性格差不多,故事差不多,梗也差不多,類似的電影還在一直出,這種電影又沒有版權,那就沒辦法了,觀眾不再買賬。
隻能等大家都把這些電影忘得差不多的時候,再重啟了……
事實上重啟也失敗了,《瘋狂店員3》北美票房隻有250萬,這個係列可以徹底放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