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經常說,好的電影會讓觀眾共情。
那麼問題來了,怎麼做才能讓觀眾共情?
從技術角度來說,一般分為兩種方式。
一種是導演或者編劇主動引導,最簡單的方式,就是通過事件、衝突和特定的台詞來引發大家共鳴。
說白了就是製造情緒,最容易引起觀眾共鳴的情緒有三種,性彆、階級和民族自豪感。
比如小妞電影就是性彆,《大人物》和《我不是藥神》就是階級,《戰狼》毫無疑問屬於民族自豪感。
商業電影一般會用這種方式,因為節奏快,需要馬上就讓觀眾感受到情緒,才能帶入進去。
而另一種就是不引導,讓觀眾去發現。
通常是文藝電影在用,楚囂現在用的就是這種方式,隻不過他更極端一點,《冬眠》的開頭,沒有衝突,沒有矛盾,甚至沒有故事情節,人物的性格特征都是以日常生活的方式展示出來,讓觀眾自己去找,去發現。
如果他們能發現和自己,或者自己認識人的相通之處,那就可以共情。
比如剛才王誌聞演的這段,其實不用楚囂解釋,很多人仔細回想一下,也能想通其中的關鍵,然後他們就會開始好奇。
為什麼一個作家會不善於與人交流?
他的身上發生過什麼事?
他接下來要何去何從?
這些人就會繼續看下去,而且很是期待。
當他們發現楚囂把張碩這個角色設計成了外表傲慢,內心孤獨的矛盾體時,他們就會不自覺地帶入情緒,他們就能發現電影的樂趣。
因為沒有一個人是不矛盾的……
如果不能共情,其實也無所謂,無非是罵兩句爛片,楚囂神奇不在,隻會裝逼之類的話而已。
說實話,楚囂真不太在乎,作者電影,就是表達自己的想法,不被罵才是妄想。
但誰也彆想改變楚囂的想法,他就要這麼拍,誰說都不好使。
顯然,王誌聞很了解文藝片導演的德行,他根本沒想過反駁,反正隻是表達方式不同而已,他隻是喜歡張碩這個角色。
而且楚囂很大方……
不過王誌聞也有疑問,“導演,既然你想平靜地拍攝張碩的生活方式,為什麼又要設置小男孩砸車窗的戲份?這個衝突不就加劇了嗎?”
楚囂樂了,“王老師,普通人的生活確實千篇一律,但不意味著一點波瀾都沒有,您仔細看看分鏡頭腳本就知道我為什麼要這麼拍了。”
王誌聞一怔,不隻是他,幾乎所有人都拿起了分鏡頭腳本,楚囂為了讓大家都能更好地理解角色,他這次提供的不隻是劇本,還提供了分鏡頭腳本。
當然,他也想默默地裝個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