寢宮內,向丁的怒火幾乎將空氣點燃。他從未想過,在他勵精圖治,試圖打造太平盛世的背後,竟然隱藏著如此觸目驚心的陰謀!“好,好得很!”向丁怒極反笑,“朕倒要看看,是誰敢在朕的眼皮子底下興風作浪!”
他迅速下令,徹查此事,將所有參與阻撓新政、勾結山賊的官員和豪強一網打儘,絕不姑息!同時,向丁派遣得力乾將前往各地督促新政推行,並對受災百姓進行安撫和救濟。
消息傳到鄭縣令所在的郡縣,百姓們無不歡欣鼓舞。鄭縣令早就在自己的轄區內積極推行新政,興修水利,減免賦稅,深得民心。如今,見皇帝如此重視民生,更是加倍努力,將新政落實到每一個村莊、每一個人。
“陛下英明!”李乞丐站在田埂上,望著遠處新修的水渠,老淚縱橫,“這幾年,多虧了陛下推行新政,我們這些窮苦百姓才能吃飽穿暖,過上好日子啊!”
“是啊,”周工匠在一旁附和道,“以前我們這些工匠,一年到頭也接不了幾單活,如今朝廷大搞建設,到處都需要人手,我們的日子也越過越好了。”
在向丁的鐵腕治理下,各地的新政阻力很快就被清除,各地官員紛紛效仿鄭縣令的做法,積極推行新政,一時間,民生工程如雨後春筍般湧現。
與此同時,丁瑤也在積極奔走,她組織的慈善活動影響力不斷擴大,吸引了更多社會力量參與到扶貧助困中來。她深入民間,了解百姓疾苦,將朝廷的關懷送到每一個需要幫助的人手中。
“娘娘,這是這個月的賬目,請您過目。”一名宮女將賬本遞給丁瑤。
丁瑤接過賬本,仔細翻閱起來,她的目光在每一筆款項上停留,確保每一分錢都用在了實處。突然,她目光一凝,指著其中一筆款項問道“這筆款項是做什麼用的?”
宮女連忙解釋道“娘娘,這是撥給鄭縣令的,他說要……”
丁瑤沉吟片刻,放下賬本,眼中閃過一絲深思,“鄭縣令……”
“鄭縣令怎麼了?”丁瑤放下賬本,秀眉微蹙,鄭縣令是她和向丁都很欣賞的地方官,能力出眾,勤政愛民,一直是他們推行新政的標杆。
“回稟娘娘,”宮女恭敬地回答,“鄭大人說,他想在轄區內開辦職業培訓學校,教那些沒有田地的百姓學習一些手藝,將來可以自己養活自己。”
丁瑤眼前一亮,這個鄭縣令,還真是總能想到旁人想不到的地方,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這個道理,很多官員都明白,卻很少有人能像他這樣,真正付諸實踐。“這個主意好!你去告訴戶部,就說是我說的,撥款一萬兩白銀給鄭大人,讓他放手去做!”
“是,娘娘。”宮女領命而去,心裡對這位皇後娘娘更加敬佩,不僅心地善良,還如此有遠見。
消息傳到鄭縣令耳中,他激動得熱淚盈眶,他知道,有了這筆錢,他就可以幫助更多百姓過上好日子了。他立刻著手籌辦職業培訓學校,聘請經驗豐富的匠人擔任教習,傳授木工、鐵匠、紡織等實用技能。
而另一邊,孫縣令在向丁的嚴厲督促下,也開始硬著頭皮推行新政。他原本以為,這些惠民政策不過是皇帝的一時興起,做做樣子罷了,沒想到向丁竟然如此較真。為了保住自己的烏紗帽,他不得不硬著頭皮,開始效仿鄭縣令的做法,興修水利,減免賦稅,賑濟災民。
起初,他隻是敷衍了事,但隨著時間的推移,他親眼目睹了百姓們的生活因為新政而發生的巨大改變,原本荒蕪的田地重新煥發生機,原本愁眉苦臉的百姓臉上露出了久違的笑容,他的內心也漸漸發生了變化。
“或許,”孫縣令看著眼前欣欣向榮的景象,喃喃自語道,“我真的錯了……”
這一日,孫縣令微服私訪,想到民間體察民情,看看新政的落實情況。他走到一處茶攤旁,要了一碗茶水,與鄰座的老者攀談起來。
“老丈,您看如今這日子,比起前些年,可好些了?”孫縣令試探著問道。
老者呷了一口茶,緩緩說道“好,當然好了,這都是托了當今聖上和……”
說到這裡,老者突然頓住了,目光落在孫縣令身上,上下打量了一番,似乎認出了他……
茶攤老者的話戛然而止,渾濁的雙眼卻像是能夠看透一切般,直直地盯著孫縣令。孫縣令被他看得心裡發毛,故作鎮定地問道“老丈為何不說了?”
老者沒有回答,反而轉頭朝旁邊一位正在喝茶的精壯漢子問道“周老三,你說說,這日子是不是比以前好過多了?”
被叫做周老三的漢子正是周工匠,他放下粗瓷茶碗,爽朗地笑道“那是自然!以前我哪敢想能天天喝上茶啊,也就過年過節能沾點葷腥。現在日子好了,我靠著手藝,頓頓都能吃飽,還能攢下錢來送兒子去學堂讀書!”
老者又指了指不遠處一個正在給孩子喂飯的婦人,說道“還有李家媳婦,以前她男人死了,一個人拉扯兩個孩子,吃了上頓沒下頓,要不是皇後娘娘的善舉,怕是早就活不下去了。現在好了,她學會了紡織,靠著自己的雙手,把日子過得紅紅火火的。”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後麵精彩內容!
孫縣令順著老者的目光看去,那婦人他認得,正是李乞丐的妻子。以前他隻當這些百姓是螻蟻,從未正眼瞧過,如今再看,卻發現他們的臉上都洋溢著幸福的笑容,那是發自內心的喜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