晉襄公即位後的第一件事,當然是辦好父親晉文公的喪事,這是國之大事。
首先得給晉文公定一個諡號,因為接下來的一切都要按諡號去進行,如靈牌、訃告、墓碑等都需要用到諡號。
諡號是指一個人去世後,後人給予評價的字,這是對曆史人物的一種蓋棺定論。
也就是說,諡號必須是去世後才有的。
曾經讀到不少材料,如“報告桓公”、“宋襄公在上”、“報告大人,天子周平王剛頒布詔令”等等,甚至還有的到了銀幕上,這些都是明顯的錯誤。
蓋棺定論,這個論,在春秋時期,往往隻用一個字來定。
晉文公一生文治武功,創立了晉國霸業,“有經天緯地之才”,故曰“文”,這便是我們一直在講的晉文公。
而晉文公生前,人們對他的稱謂一般是“主公”、“君上”、“國君”等,當他還沒當上晉國國君時,則被尊稱為“公子”。
諡號定了,接下來便是向周天子報告,向天下諸侯發出通告,這便是訃告。
根據禮製,對盟國,一國之君去世那可是大事,必須發出訃告。
盟國則必須在接到訃告後派人前來吊唁、送葬、朝見新君等,這都是當時的禮儀。
當然,根據禮製,得派出什麼樣資格的人參加是有規定的。不按規定隨便派個人過來,那是要攤上大事的。
然後是殯,即停屍。
當時禮製是天子七日殯,即停屍七日。諸侯五日,大夫三日,士一日。
在這段時間裡,親朋好友均至。
殯後是葬,即屍體入棺。
當時禮製是天子七月而葬,即屍體入棺再放七個月。諸侯五個月,大夫三個月,士一個月。
在這段時間裡,接受有關方麵的吊唁。
晉文公下葬前,有整整五個月的時間接受同盟各國使者的吊唁,即“同盟至”。
如果是某大夫卒了,則是三個月內,“同位至”,即接受相同級彆的有關人士的吊唁。
某個士則是一個月內,“外姻至”,即遠方的親朋好友來吊唁。
接下來是下葬,即入土。
這個過程,兒孫需要三年的時間去守喪。這個三年並不是指整三年,春秋時期的規製是27個月,這個也是有淵源的。
當時普遍認為母親用母乳哺育孩子要27個月,所以父母去世得用27個月去守喪,這是一種報答父母之意,所以守喪也叫守孝。
守喪期,必須呆在家裡,斷絕娛樂和交際,吃什麼、穿什麼、早晚做什麼都有規定,以示哀思,也稱“守孝”。
之所以講這些繁瑣的東西,那是因為圍繞晉文公的去世,有故事好講。
這些故事有戰爭,也有謀略,也有曆史文化習俗的形成。
晉文公這一脈本來是晉國小宗,其根據地就在曲沃,是曲沃氏通過數代人的努力最後奪取了晉國政權,實現了小宗替代大宗的逆襲。
所以當時晉文公的祖廟是在曲沃,晉文公的靈柩要運往曲沃下葬,並且將晉文公的牌位置於祖廟。
就在靈柩運往曲沃的途中,晉文公棺材裡麵突然發出一陣聲響,史料記載“牛鳴般聲音”。
這下把大家給嚇壞了!
晉文公難道沒死?或者說,晉文公死而複生了?
史料記載了“晉文公死而複生”這檔子事。負責祭祀的正是大卜郭偃,他就在靈柩旁邊,急忙湊上前去仔細聽聞。
但郭偃聽了一會,貌似聽出些什麼,還頻頻點頭。
除了郭偃,沒有誰再聽到過什麼聲音。
郭偃卻聽得很認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