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inf/b/div陳景恪並不知道朱元璋在想什麼,對馬秀英和朱標的誇獎,自然是謙虛應對。
話題聊到這裡,差不多已經可以完結了。
畢竟聽過他梳理出的生產力這條線,朱元璋三人也沒興趣再關注,他們在宮外的那點事情了。
不過陳景恪卻準備繼續說一個計劃。
一個早在給朱雄英講華夏領土擴張的時候,就想好的計劃。
之前還在想,該怎麼將這個計劃拋出,現在正是時候。
於是他就說道
“雖然暫時沒有辦法,徹底解決讀書人能力問題。”
“但我剛剛想到一個主意,或許可以略微改善一下這種情況。”
朱元璋眉頭一挑,道“哦,是何主意?”
馬秀英和朱標也驚訝不已,沒想到還有這轉折。
隻有朱雄英,一點都不覺得奇怪,甚至認為理所應當。
在他心裡,這個世界就沒有陳景恪不懂的問題,也沒有他解決不了的麻煩。
如果有,那也隻是外部條件不合適,他不願意多說。
陳景恪說道“方才娘娘和太子殿下說讀史可以明智,可以知興替,那不如讓讀書人讀史。”
朱元璋皺眉道“史書浩瀚,咱也才隻看過其中一角,那些讀書人又能讀多少?”
“況且你也說了,普通人家供養一個讀書人就已經竭儘全力,哪裡有錢買這許多史書。”
陳景恪笑道“此事好辦,朝廷編撰一部華夏簡史即可。”
朱標疑惑的道“簡史?”
華夏他懂,史也懂,簡史還是第一次聽說。
“簡史顧名思義,就是簡略的史書。”
陳景恪就將簡史的概念解釋了一遍,然後說道
“我們可以從上古傳說的有巢氏、燧人氏等為起點,簡略的講述華夏文明史。”
“隻介紹重要人物、重大事件……闡述重大事件發生的前因、過程和後果,造成的影響……”
“比如牧野之戰,發生的時間、地點,參與的人物,造成結果。”
“整個夏朝隻需要簡單的講一講大禹、夏啟和夏桀,就足夠了。”
“再梳理一下各個朝代的特點,衰亡的原因等等。”
“如此華夏數千年曆史,可以濃縮成數十萬字。”
“對於大多數人來說,這些其實已經足夠了,更多的細節他們讀之也無用。”
“如果他們真對曆史感興趣,待功成名就之後,再購買書籍研究也不遲。”
朱元璋卻眉頭皺起,雖然沒有直說,但很明顯並不支持此法。
對此陳景恪並不意外,在二十一世紀的我們看來,讀史是必須的。
甚至國家為了增加民族凝聚力,還要求義務教育必須學曆史。
可在古代恰恰相反。
古人最初寫史並不是為了記錄文明什麼的,而是為了給統治階級提供參考資料。
這也是‘讀史可以知興替’的由來。
後來隨著學問普及,貴族政治的沒落,史書才逐漸走入民間。
統治階級雖然沒有阻止,卻也並不希望太多人讀史。
因為讀史還可以明智,懂的道理就會變多,想法也會變多。
用一句話來概括就是人心亂了,隊伍就不好帶了。
其核心,還是愚民政策。
朱元璋現在是皇帝,自然也不能例外。
不隻是他,馬秀英和朱標也都是差不多的想法。
陳景恪也知道這一點,既然提出了這個建議,自然也想到了解決的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