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9章 良種_大明從挽救嫡長孫開始_思兔閱讀 

第429章 良種(1 / 2)

binf/b/div一行人很快就來到了碼頭,得知太子到來,船員們有多激動可想而知。

朱雄英沒有著急去看良種,而是先安撫了大家。

在這裡他說話就保守了很多,沒有說什麼樹碑立傳之類的。

隻說大家的功績朝廷看到了,不日就會有獎賞下來,不會讓諸位白辛苦的。

即便如此,也讓一群人感動的熱淚盈眶。

之後他們才去船艙裡,查看了帶回來的各種物資。

首先看的自然就是良種。

不得不說,前世網友戲稱華夏是種菜民族,是有一定根源的。

就比如陳永和他們,外出探險帶回最多的就是各種植物的種子,還有一些可以扡插的樹枝。

這次他們總共帶回了十幾種蔬菜糧食種子,其他的可食用植物也有十幾種。

其中最重要的自然是紅薯、土豆、玉米、南瓜等。

最先被拿出來的,也是這幾種。

紅薯有七個,普遍都是家常吃飯用的瓷碗大小。

能看得出來,這肯定是特意挑選最大個的帶回來的。

土豆有三十三個,有點出乎陳景恪意料的是,這玩意兒最大的才和雞蛋差不多。

比起前世常見的小了好幾圈。

不過他也能想到,土豆應該是經過培育才高產的。

反倒是紅薯,和前世見過的品種區彆不大,這才是值得奇怪的地方。

事實上他不知道的是,薯類大多天生高產,紅薯也不例外。

這玩意兒一出場就以高產著稱。

前世人類培育,更多也是往抗蟲抗病害方麵努力,產量方麵提升其實並不大。

土豆不一樣,這東西最初的產量並不高。

傳入歐洲也並不是直接就成為主糧的,而是經過上百年的選育才有了高產品種。

然後成為餐桌上的主食。

現在他看到的土豆,還是比較原始的那種,算不上良種。

彆的玉米、南瓜等種子,和前世也沒有什麼顯著區彆。

這也不奇怪,這些東西同樣經過印第安人幾千年培育,種子早就成熟了。

除非人類進入科技時代,利用科技點亮高產屬性。

光靠人工選育,已經很難出現大幅度增產了。

這一點上,和水稻其實差不多。

明清時期水稻理論畝產已經可以達到四百斤,這是雜交水稻出現之前,選育能達到的巔峰了。

陳永和知道他們最關心什麼,指著紅薯說道

“就是這種薯,畝產可達千斤,我們親眼見過。”

朱雄英伸手拿起一塊,主角入手沉甸甸的。

儘管心中還是有懷疑,可親自接觸到實物,還是讓他非常的高興。

“好,好,好,有了此物,大明百姓再也不怕饑饉了。”

“不過……怎麼隻有七個?”

陳永和連忙解釋道“回來的時候我們帶了兩百多個,分彆裝在三艘船上。”

“隻是此物不耐儲存,大多都腐壞了,這七個是僅剩下的。”

陳景恪插話道“薯類一般都可以用塊莖繁育,秧藤還能扡插,想來此物也是如此。”

“彆看隻有七個,培育好了能種好些地呢。”

陳永和連忙說道“對對對,就是如此。”

“薯塊有小點的地方,就是這裡,切下來埋在土裡就能發芽。”

“藤條可以扡插,極易存活。”

朱雄英露出釋然之色,小心的打量著手中的薯塊,說道

“原來如此,不知此物何時種植?生長習性如何?”

陳永和講解道“土民說此物可在四月和八月種植,不過八月種植的產量要低一些。”

朱雄英眼睛一亮,高興的道“那正好,現在剛入八月,正好種植一茬。”

“產量低一些也無妨,多產一顆薯塊,明年就多一枚種子。”

“你了解過如何種植此物嗎?”

陳永和遲疑了一下才說道“了解過,但並未親自種植過……”

朱雄英一擺手說道“沒關係,我會找最有經驗的老農來協助你,務必將此物種出來。”

陳永和自然不敢不答應“是,草民遵命。”

陳景恪在一旁默默的看著沒說話,這玩意兒他可太知道怎麼種植了。

彆說這個,玉米、南瓜之類的,他都知道。

畢竟上輩子沒少種。

但這一世他也是第一次見,自然不能表現的很熟絡,隻能假裝不知道。

不過問題不大,紅薯是真的很好活。

隻要季節對,高低都能見點產量。

而且不要小瞧這個時代的農業專家,一法通萬法通。

了解了一種作物的基本習性,他們就能摸索著給種出來。

之後陳永和又介紹了一些紅薯的缺點。

沒辦法作為主食,吃多了燒心、胃酸,還容易產生濁氣(屁多)。

所以隻能作為輔糧使用。

朱雄英並未失望,畝產千斤還要啥自行車啊?

再說了,對於沒飯吃的老百姓來說,這些缺點又算的了什麼。

之後,他們又參觀了其他種子。

對剩下的東西,朱雄英最感興趣的就是玉米了。

這麼大的顆粒,就注定產量不會太低。

仔細詢問,發現並非如此。

玉米的產量也就一二百斤的樣子,比起小麥之類的沒有什麼優勢,更比不上水稻了。

陳景恪心中暗道,那是你們不知道玉米的賽道在哪。

這玩意兒的優勢有兩個。

其一秸稈高大,不論是作為動物飼料還是其它用途,都要超過彆的糧食作物。

其二特彆適合山區、丘陵等土地種植。

即便是在碎片化、貧瘠土地上,產量依然不會大幅度減產。

對於幅員遼闊,地形複雜的華夏來說,是一種非常重要的補充。

清朝糧食增產,玉米的功勞很大。

但這麼做也帶來一個嚴重後果,水土流失加劇。

邊邊角角但凡有點土壤的地方,都被開墾出來了。

局部地區幾萬年才形成的薄薄一層土壤,短短百年就流失的七七八八。

所以清朝老照片上,背景都是光禿禿的,見不到多少綠色。

當然了,將水土流失都歸結於墾荒種植也不準確。

還有個因素是燃料。

砍柴燒火這四個字,背後是一座座青山被砍伐一空的現狀。

還有就是氣候變遷,小冰河期到來。

總之吧,種種因素因素加起來,才造成了水土大麵積流失的情況。

言歸正傳。

儘管對產量有所失望,不過朱雄英也沒有就此對玉米失去興趣。

不管怎麼說,多一種糧食作物總是好的。

說不定它就具備某種優勢了呢。



最新小说: 天下弈局 家族種田崛起成為諸天萬界大族 大佬求生於末世諸天萬界 到來修仙界娶個神女當閒散姑爺 明末風雲:漢王重征天下 盜墓:開局我直接被踹進盜筆 漢月當空 媚君心:宮鬥到最後,反派竟是我 六年後她帶三個奶團炸翻全球 北國公主情係大宋父與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