歲月流轉,清平村在林錦兒的帶領下,不僅經濟繁榮,文化昌盛,更成為了人們心中的一片淨土,一個充滿希望和夢想的地方。而林錦兒,也將繼續在文化傳承的道路上堅定地走下去,書寫屬於清平村的輝煌篇章。
這一日,陽光正好,林錦兒在村中漫步,看到一群孩子在田間嬉鬨,玩耍之餘卻顯露出對知識的懵懂與渴望。她的心中不禁湧起一陣感慨,回到家中,她召集了村裡的先生和幾位德高望重的長輩,共同商討清平村教育之事。
眾人圍坐於屋內,林錦兒率先打破沉默,神情鄭重地說道:“孩子們的教育不能落後。”她的目光堅定而執著,環視著在場的每一個人。
先生微微頷首,應聲道:“錦兒姑娘的想法很有道理。”
林錦兒接著說道:“如今咱們村的日子是越過越好了,可孩子們的教育卻未能跟上。他們是咱們村的未來,若沒有良好的教育,怎能指望他們將來有大出息,又如何能讓咱們村持續繁榮下去?”
一位長輩捋了捋胡須,說道:“錦兒啊,咱們村一直以來都是這般教育孩子,想要改變,怕是不易啊。”
林錦兒理解長輩的顧慮,耐心解釋道:“叔伯,過往的方式或許在曾經適用,但時代在變遷,外麵的世界變化萬千。咱們不能讓孩子們還局限在陳舊的教育模式中,得讓他們接觸更多新的知識和理念。”
另一位長輩皺著眉頭說:“可這新的知識從何而來?咱們又該如何教給孩子們?”
林錦兒早有思量,她有條不紊地說道:“我想先從增添書籍開始。咱們可以派人去城裡采購各類書籍,不僅要有經史子集,還要有算數、天文地理、農作技藝等實用之書。”
先生擔憂道:“但這些新的知識,我等也不甚精通,如何教導孩子?”
林錦兒微笑著說:“先生莫急,我打算邀請城中的學者來咱們村講學一段時間,咱們跟著學習,而後再傳授給孩子們。再者,我們還可以送村裡有潛力的年輕人去城裡的學府進修,學成歸來後,也可為教育助力。”
眾人聽了,覺得此計可行,但又有人提出了新的問題:“這買書、請學者、送年輕人進修,都需要不少錢財,咱們村能承擔得起嗎?”
林錦兒從容地回答:“錢的事,大家不必過於擔心。這些年村裡經濟有所發展,我們可以從村中的公共積蓄中拿出一部分。而且,我也會想辦法去尋求一些富商的資助。隻要是為了孩子們的未來,我相信大家都願意出一份力。”
見大家都沒有異議,林錦兒便開始著手安排。她親自帶著村裡的幾個年輕人前往城裡,精心挑選各類適合孩子們的書籍。在書店裡,林錦兒一本本地仔細翻閱,不時與身邊的年輕人交流著。
“這本算數啟蒙書,講解清晰,例子生動,很適合孩子們入門。”林錦兒拿起一本書,眼中滿是期待。
“錦兒姐,這本地理圖誌也不錯,能讓孩子們了解外麵的世界。”一個年輕人說道。
經過幾天的奔波,他們終於采購了滿滿幾車的書籍,滿載而歸。
回到村裡,林錦兒又馬不停蹄地去聯係學者。她四處打聽,托人介紹,終於請到了一位知名的學者願意來清平村講學。
學者到來的那一天,村裡熱鬨非凡。孩子們好奇地圍在學者身邊,眼中充滿了對知識的渴望。
在學者講學的日子裡,林錦兒和先生們每天都認真聽講,做筆記,遇到不懂的問題就虛心請教。夜晚,他們常常聚在一起,討論當天所學,琢磨如何將這些知識更好地傳授給孩子們。
與此同時,村裡選出了幾個聰明伶俐的年輕人,準備送往城裡進修。臨行前,林錦兒對他們寄予厚望:“你們在城裡要好好學習,多學些真本事回來,咱們村的未來可就靠你們了。”
年輕人紛紛點頭,帶著全村人的期望踏上了求學之路。
隨著時間的推移,清平村的教育逐漸有了新的氣象。孩子們不再隻是搖頭晃腦地背誦經典,還能學習算數、了解天文地理,課堂上充滿了歡聲笑語和積極的討論。
然而,改革的過程中也並非一帆風順。有些家長認為學習這些新的知識沒用,不如多幫家裡乾些農活。林錦兒得知後,便一家一家地去走訪,耐心地做家長們的思想工作。
“大嫂,您看現在外麵的世界變化多快,孩子們多學點知識,將來才有更多的出路。就算留在村裡,懂得算術和農作技藝,也能把家裡的日子過得更好。”林錦兒苦口婆心地勸說著。
有的家長被說動了,但還有一些家長仍然固執己見。林錦兒並不氣餒,她組織了一次成果展示,讓孩子們將所學的知識運用到實際中。有的孩子用算術幫家裡算出了買賣的盈利,有的孩子通過天文知識預測了天氣,幫助家裡提前做好了農活的安排。
看到孩子們的變化和成長,家長們終於認識到了教育改革的重要性,不再反對。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