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頁
!doctypehtl
d
metacharset="utf-8"
titlebookchapterlist/title
/d
body柏林。
威廉二世的心情相當糟糕,首先就是在威廉二世看來,現在的德國並沒有做好開戰準備,而且同時麵對俄國和法國,英國三個大國的宣戰,這也是超出威廉二世預想之外的。
雖然威廉二世平時總把戰爭放在嘴邊,但威廉二世實際上對戰爭的態度是十分謹慎的。
要不然,在俄國開始動員的時候,威廉二世也不至於勸誡俄國政府停止動員,本質上還是不希望和德國發生軍事衝突。
雖然德國和俄國必然會有一戰,但是在戰爭之前,威廉二世絕對沒有現在就發動戰爭的心思。
而造成這一不可挽回局麵的罪魁禍首其實還是威廉二世自己,康拉德為首的奧匈帝國主戰派之所以不畏懼對俄宣戰,根源還是來自於威廉二世的保證。
之前康拉德詢問過威廉二世的態度,而當時威廉二世沒有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所以在給康拉德的回複中寫道:“如何處理這件事,是你的事情,但無論出現任何情況,德國都會站在你的一邊。”
在當時,威廉二世隻是認為奧匈帝國會對塞爾維亞進行懲戒,強國對弱國有多種辦法進行製裁,但是威廉二世偏偏沒有意識到奧匈帝國會采取戰爭這種最激進的形式對塞爾維亞展開報複。
可以說威廉二世對奧匈帝國製定的軍事行動完全不知情,但是,康拉德等奧匈帝國激進派此時已經從德國那裡拿到了想要的答案。
這等於威廉二世給奧匈帝國開了一張“空白支票”,而康拉德在這張支票上寫下了超出威廉二世心理預期的數字,這導致德國騎虎難下。
德國在一定程度上被奧匈帝國綁死在了戰爭的車輪上,而且一下招惹三個世界強國,這就讓德國政府更加被動。
畢竟在德國和奧匈帝國的同盟中,德國占據著明顯優勢,不管人口,軍事,經濟,工業,社會穩定度等各個方麵德國都遠超奧匈帝國。
所以,理論上來說應該由德國發揮兩國同盟的主導作用,但是因為威廉二世的無心之言,反而讓奧匈帝國“支配”了德國,德國不得不被動接受戰爭結果。
這種超出掌控的感覺,自然不是威廉二世所想體驗的,這也同時說明兩國交流上存在誤區,假設威廉二世能夠多聽取其他人的意見,謹慎行事,也不至於給奧匈帝國開出“空白支票”,如果是俾斯麥或者威廉一世就絕對不會犯這種錯誤。
而這也反映出德國政治上的缺陷,威廉二世掌握權力過大,以至於他的一些言論或者決策完全可以繞開德國政府的約束。
第(1/3)頁
第(2/3)頁
總而言之,同時挑戰俄,法,英三國給了威廉二世極大壓力,如果一對一,德國自然不會畏懼,但是這三個大國中,任何一個都夠德國頭疼的。
現在威廉二世政府隻能寄希望於奧匈帝國拖住俄國,等德國擊敗法國之後,再解決俄國問題。
而第二件糟心事,那就是東非的“趁火打劫”了,如今德國政府注意力全部投入到戰爭的時候,東非卻覥著臉搞什麼殖民地交易,更是讓威廉二世不美麗的心情,雪上加霜。
畢竟以德國的視角,東非最應該策應德國的行動,加入己方陣營,那三個世界最強大的德意誌國家聯手,德國也不至於陷入如今這種被動局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