於是,公元前138年,漢武帝劉徹派遣張騫出使西域,目的是與西邊的烏孫和大月氏等國家建立聯係,共同對抗匈奴。
這次出使被稱為“鑿空西域”,意味著開辟了通往西域的道路。
從此,“西域”一詞開始進入中華文化,並成為了一個重要的地理概念。
這不僅標誌著漢朝對西域地區的了解和探索,也開啟了中原與西域之間的文化交流和貿易往來。
之後的曆史,相信大家都知道,
大漢最強雙子星—衛青、霍去病,閃亮登場,
尤其的霍去病,從匈奴手中奪下了河西走廊,
漢武帝劉徹在此先後置武威、張掖、酒泉、敦煌四郡,成功的打開了中華通往西域的東大門。
之後漢武帝又命李廣利於太初元年,公元前104年,
三年兩伐大宛(在今中亞費爾乾納盆地),使西域的許多城國相繼臣服於漢。
公元前102年,漢軍攻破大宛城(今費爾乾納),漢朝在西域各國中的威望大增。
公元前101年,漢朝在在天山南部的輪台、渠犁等地駐兵數百人進行屯田,並設“使者校尉”地方官員統領之,後“使者校尉”改稱“護鄯善以西使者”。
後,更是於漢宣帝時期,公元前60年,在西域烏壘(今輪台縣境內),設置了西域都護府,
從此西域成為了我中華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西域都護是西漢政府在西域設置的最高軍政機構,治所在烏壘城(今新疆輪台東北),
職權是“鎮撫諸國,誅伐懷集之”,並“督察烏孫(在今新疆伊犁河流域)、康居(在今哈薩克斯坦境內巴爾喀什湖與鹹海之間)等諸國動靜,有變以聞,可安輯之,可擊擊之!!
西漢時期,隨著東西方經濟文化的交流傳播,極大地帶動促進了西域社會經濟的進一步發展。
西域的農作物胡麻、蠶豆、石榴、大蒜、葡萄、苜蓿等相繼傳入內地,
被譽作“天馬”的大宛馬、烏孫馬、各種毛皮也通過“絲綢之路”源源不斷地進入到中原地區。
同時,中原地區的絲綢和絲織品也傳入西域並經此西傳歐洲。
此外,伴隨著屯田士兵而傳入西域的還有先進的生產工具和農業經驗,如鐵鏵、鐵鋤等鐵製農具及代田法,還有掘井技術和冶鐵技術等。
兩漢交替之時,西域曾短暫地脫離中原王朝的統治,被南下的北匈奴重新占領。
然而,到了東漢和帝時期,情況發生了變化。
公元73年,東漢朝廷派遣大軍攻打北匈奴,
漢將竇固、耿忠等率領軍隊從酒泉出發,在天山一帶打敗匈奴呼衍王部,奪取了伊吾(今哈密市)。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