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器的發展,和物理、化學、數學息息相關著。
歐洲在近現代科學發展迅猛的一個重要原因,便是因為一門心思研製武器。
比如火炮,火炮打出去的就是一條形似拋物線,牛頓、伽利略等物理學巨匠,都是參與了火炮的研製,這裡麵就涉及到數學、物理學。
而要說到火箭、飛機,這裡就不得不提到空氣動力學!
火箭、飛機在空中飛行,會受到空氣的影響,不同情況下影響都是不一樣。
所以彆看劉韜隻是將導彈的彈徑加大、導彈加長,但是卻已經改變了空氣對導彈的影響。
劉韜繼續動手組裝導彈,然後最後通過升級點修複導彈。
用了幾天功夫,終於一款略有一些變化的‘鷹擊’導彈已經誕生。
彈長還是9米,彈徑還是12米,但是尾翼卻是已經發生一些變化,彈頭前部也有小幅度改變。
便是固體火箭發動機,參數也改變了。
隨後劉韜以這款‘鷹擊’導彈為基礎,又研製了艦射版、潛射版。
‘鷹擊10’、‘鷹擊11’、‘鷹擊12’分彆是空射型、艦射型、潛射型。
這三款的戰鬥頭部都是1200公斤,導彈重量32~4噸,射程400~600公裡,速度15~8馬赫。
導彈一射出,速度很快便達到15馬赫,高度12~15米。當距離攻擊目標50海裡的時候,導彈分離出一枚主動式+微波熱製導式空中雷達進行最後階段製導,同時導彈4枚助推導彈點火,導彈以6~8馬赫的速度直擊目標,攻擊最後階段戰鬥部脫離,即使敵方的密集陣或導彈攔截,對於這麼高速度下的導彈也隻能望彈興歎。
根本攔截不住!
現有的導彈防禦係統或者炮火攔截,根本攔截不住這款反艦導彈。
而且,跟之前一樣,這款反艦導彈同時具有較強的假彈頭欺騙戰術,當敵方在150公裡開外發現‘鷹擊’反艦導彈後,敵方用導彈攔截,‘鷹擊’反艦導彈會將其中二枚助推火箭發射進行乾擾,隻不過在最後的攻擊階段攻擊距離縮短為25海裡,導彈末端攻擊速度降至為34馬赫。
雖然速度降到34馬赫,那也不是現在的防禦導彈可以攔截得了。
“小鷹級、尼米茲級航母,你們都不安全了!”劉韜嘴角微翹著,他專門為大型航母打造的‘航母殺手’,誕生了!
小鷹級是現在美國海軍的主力航母,共有‘小鷹號’、‘星座號’、‘美利堅號’、‘肯尼迪號’四艘,都是60年代服役的,最晚服役的是‘肯尼迪號’航母,這艘航母是1968年服役。‘小鷹級’航母標準排水量61萬噸,滿載排水量82噸。
而‘尼米茲級’航母,則是美國海軍最先進的航母,共有‘尼米茲’號、‘艾森豪威爾’號、‘卡爾文森’號三艘航母,最早的‘尼米茲’號航母是1975年服役,而‘卡爾文森號’航母更是1981年才服役。‘尼米茲級’航母屬於核動力航母,這是與之前的美國航母完全不同,標準排水量73萬噸,滿載排水量915萬噸,早在1968年的時候,一艘‘尼米茲級’航母預計造價就高達188億美元,而‘卡爾文森號’航母造價已經高達40億美元。
這麼高昂的造價,隻需要被一枚‘鷹擊10’、‘鷹擊11’、‘鷹擊12’打中,那便是滅頂之災。
這款導彈的造價是15~25萬人民幣,也就是說,以現在的彙率而言,哪怕4萬發這款‘鷹擊’反艦導彈擊中一發,都是屬於大賺特賺的。
畢竟‘尼米茲級’航母可不僅僅隻有航母,上麵還有各種艦載機,以及官兵!
國慶節將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