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軍、蘇軍是走在不同道路上。
美軍強調武器的性能,認為武器的性能可以決定戰場的勝負,這裡麵是有原因的,其中一個原因就是美國吃儘了一戰、二戰的紅利,吸收了歐洲最多的科學家,這讓美國發展非常快,但是也伴隨著美國人工成本高漲。
不依靠著武器性能,隻依靠著武器數量,那麼美軍最終是比不過蘇軍的。
蘇軍有著獨特的體製,可以全國上下一盤棋,通過計劃經濟將損失內耗降低到最低,人工成本也要低得多,蘇聯可以所有企業第一時間轉入戰時體製,全力生產武器,一切為戰爭服務。
這一點是美國比不上的。
而蘇軍則不同,蘇軍有著集中力量辦大事的優秀體製,可以全民皆兵,蘇聯通過曆次戰爭得出了一個結論,那就是除非出現武器巨大代差,不然的話絕對會淹沒在海量的武器中。
當年二戰時候,德國的坦克夠先進吧。
結果最終被蘇軍耗死,蘇軍幾輛坦克甚至十輛坦克換德軍一輛坦克,都快耗死德軍。
同樣的,二戰之後,這種理念也是影響到蘇聯方方麵麵。
很多人會認為,蘇聯點錯了科技樹,沒有走高精尖之路是錯誤的。
那是以為蘇聯是跟美國一樣,其實兩個是有巨大差彆的。
蘇聯是基於打s3賽季的,在這種大戰環境下,武器的使用壽命是很短的,武器設計壽命再長都沒用。
更何況,蘇聯的軍隊,那可是強調在核戰環境下,軍隊都有比較強的戰鬥力。
如果是在那種環境下,歐美很多飛機那麼其實是失去戰鬥力的。
像海灣戰爭這樣,能夠讓聯軍進行充分準備,在蘇聯麵前是不可能的。
再說了,在武器方麵,美國的武器並沒有對蘇聯的武器形成絕對的代差優勢。
在沒有代差情況下,蘇聯又有數量上的優勢,自然是擁有優勢。
此時,空軍方麵得到命令,空軍司令下達了作戰任務。
美軍的飛機開始準備起飛。
不僅僅是美軍的飛機,其他聯軍的飛機也都在做好起飛的準備。
這一次,美軍要出動所有空軍,展開對伊拉克所有目標的大規模空襲。
尤其是這一次暴露出來的導彈發射陣地,以及伊拉克飛機起飛的機場。
按照施瓦茨科普夫的說法,既然伊拉克人敢偷襲他們的航母艦隊,那麼就必須承受更嚴重的打擊。
全世界都知道,航母編隊是美國最重要的戰略力量!
每次有衝突,美國總統第一時間都會問:“我們的航母在哪裡?”
要是這一次不好好教訓伊拉克,其他國家有樣學樣,美國航母還有什麼威懾力!
更重要的是,這一次的打發,會給蘇聯人一個啟發!
到時候蘇聯人學習這種打法,甚至進一步完善這樣的作戰方案,那麼美國航母艦隊包括整個美國的海軍,都將失去對蘇聯的威懾力。
美國軍事力量上,唯一對蘇聯有絕對優勢的,就是海軍了。
一旦海軍失去對蘇聯的優勢,失去對蘇聯的威懾,天知道蘇聯會不會掀起s3賽季。
到了那個時候,北約絕對擋不住蘇軍,頂多一個禮拜,蘇軍就會平推整個歐洲,蘇聯的鋼鐵洪流將會出現在大西洋海岸。
這一點,是從1981年那一場軍演,經過無數次兵推得出的結論。
那可是連核武器都動用,都依舊隻需要一周時間就可以平推歐洲。
超過兩千架戰鬥機,從沙特各個空軍基地起飛,攜帶著大量對地攻擊彈藥,開始向著伊拉克的領空撲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