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內學術界相對比較封閉,自成一個體係。
對於大多數本土培養的學者來說,想要在國際上獲得一個較高段位的榮譽是相當困難的。
這裡麵主要是四個原因,一個原因是目前世界話語權還是掌握在西方手裡,包括北極熊其實也從來自認為自己是歐洲的一員,華夏在話語權方麵還顯得很弱;一個原因則是因為,很多成果做出來後是需要保密的,然後海外後麵也做出同樣差不多的成果,榮譽自然歸屬於彆人的。
第三個原因,便是華夏不少年紀比較大的科研工作者,成果是做出來了,但是並不怎麼會寫論文,連論文都不怎麼會寫,就更不要說發表論文了。而論文如果是投稿國外期刊,那麼往往需要翻譯成英文。
除非是非常重大的成果,人家會主動將中文論文翻譯成英語、法語、德語、西班牙語、意大利語、俄語、日語等,不然的話,就得遵從人家的製定的規則。
第四個原因,便是因為華夏的科研工作者比較少參與國際會議,知名度低,少為大家所知,自然想獲得國際獎項也就沒有那麼容易。
也就這近十年時間,隨著一大批華人、華僑學者歸國,改善了這種情況,對華夏的科研方麵做出了很大貢獻,並且促進了交流,才使得一少部分華夏科研工作者開始獲得一些國際獎項。
正是基於目前的情況,使得院士的頭銜便是國內學術界百分之九十九以上學者奮鬥的終極目標。
而隻要拿到了院士的頭銜,就意味著權力和地位的雙收,不管是在哪個高校還是研究機構基本上都能橫著走了。
也因此到了每次院士增選年份,為了僅有的那麼幾個名額,各學部內外幾乎是要打破頭。
撕逼揭短是常有的事兒,更是有反目成仇的。
都不需要說其他了,楊、李兩位昔日好友、還是一起合作獲得諾貝爾獎的,都能因為誰的名字放在科研成果前麵,吵得不可開交,反目成仇,然後公開對外宣布將不再合作。
楊李之爭到目前都存在著,也不是沒有人想要調解,甚至其中還有大人物,可惜都沒能調解成功。至於誰對誰錯,除了當事人之外,又有誰知道呢?
想到楊李之爭,劉韜也不由得歎了口氣。
隻能說,這是文人的通病吧。
自古以來,文無第一,武無第二,誰又願意承認自己不如其他人呢。
再加上一些因素,最後又放不下虛榮心、臉麵,使得這事成了一團麻,誰也解不開。
偏偏兩人都有很多的崇拜者,各自站著一邊,時不時地就要搞起一番論戰。
3月3日。
第八屆全國政協三次會議在京城召開,拉開了兩會時間。
劉韜參加兩會,同時也處理著一些事情。
這天晚上,劉韜在四合院招待老朋友,來訪的蘇爾坦親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