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日清晨,朱雄英早早就去了奉天殿。他知道,今天的早朝將會是一個重要的轉折點。
朱元璋看著眼前的奏折,目光中閃過一絲讚許:"這個想法不錯。不過,朕有幾個問題要問問你。"
"皇爺請說。"
"第一,這農學堂如何設置?光是研究種地,怕是說服不了那些老學究。"
朱雄英早有準備:"回皇爺的話,這農學堂不光研究種地。我準備分成四個堂:農藝堂主要研究作物種植;水利堂專門研究水利工程;器械堂負責研發農具;還有一個測算堂,專門記錄天時地利、產量增減。"
朱元璋點點頭:"這樣安排倒是周全。那第二個問題:這些農學堂的人從哪裡來?"
"這個好辦。"朱雄英胸有成竹,"首先是從各地舉薦賢能,特彆是那些懂農事的鄉紳。其次是從科舉中單獨取士,專門考察農業知識。再者,讓各地農學堂互相交流,培養新人。"
"好,那第三個問題:錢從哪裡來?"
朱雄英早就想好了對策:"第一,東瀛石見銀礦的收入可以拿出兩成來支持農業發展。第二,新開墾的農田,朝廷可以收取一定的稅收。第三,各地藩王的封地改造成農田後,大部分收益都歸國庫。第四,等農業發展起來,糧食增產,自然就有了更多收入。"
朱元璋聽完,捋著胡須笑了:"看來你是真的用心了。不過還有最後一個問題:如何保證這些政策能真正落實到百姓身上?"
這個問題確實棘手。朱雄英思索片刻,正色道:"孫兒以為,可以從三個方麵入手。"
"說來聽聽。"
"第一,建立督查製度。派專人定期巡查各地農田,檢查水利設施,考核農學堂。發現問題立即處理,決不姑息。"
"第二,設立獎懲製度。哪個地方的農業發展得好,就獎勵當地官員;哪個地方消極怠工,就嚴懲不貸。"
"第三,也是最重要的,要發動百姓參與。讓他們明白,發展農業是為了他們自己。比如新品種推廣,先在一個村子試種,效果好了,其他村子自然就願意學。"
朱元璋聽完,難得露出滿意的笑容:"這就對了。農業發展,關鍵是要讓百姓得實惠。不過你這計劃,怕是有人要反對啊。"
"孫兒知道。"朱雄英點頭,"那些大戶肯定不願意放出土地來建農田,有些官員也不願意改變舊製度。不過"
"不過什麼?"
"不過現在正是好時機。"朱雄英眼中閃過一絲銳利的光芒,"天竺已經臣服,呂宋已下,西域在掌控之中,東瀛更是成了我們的後花園。如此大好形勢,不正是發展內政的最佳時機嗎?"
朱元璋哈哈大笑:"說得好!既然如此,朕就給你個總督農政的職務。從今天開始,全國的農業發展,就由你來負責了。"
朱雄英躬身行禮:"孫兒遵命。"
走出奉天殿,朱雄英立即召集眾臣商議具體事宜。藍玉、黃珀等人都在等著,連朱慡朱棡也聞訊趕來。
"諸位,"朱雄英開門見山,"皇爺已經同意了農業發展的計劃,並且給了我總督農政的職務。接下來,咱們就要開始實乾了。"
"不過在此之前,我要強調幾點。第一,這次改革不是小打小鬨,而是要從根本上改變我們的農業。所以大家一定要有這個覺悟,準備打一場硬仗。"
"第二,我們要建立一個完整的體係,從育種到灌溉,從耕作到收獲,每個環節都要有專人負責,每個問題都要有解決方案。"
"第三,也是最重要的,我們要讓百姓真正受益。這不是做給皇爺看的政績,而是要實實在在地提高產量,增加收入。"
說完,朱雄英開始分配任務:"藍玉,你負責統籌全局,重點是水利工程和農學堂的布局。"
"臣遵命。"藍玉答道,"臣已經讓人繪製了全國水係圖,準備先從江南開始,逐步向全國推廣。"
"好。黃珀,你除了負責新城的農田建設,還要牽頭組建測算堂。"
黃珀點頭:"臣已經在著手準備了。新城的農田可以作為試驗田,測算各種作物的生長情況。"
"兩位叔父,"朱雄英轉向朱慡朱棡,"你們去西域後,要特彆注意兩件事:一是棉花種植,二是葡萄種植。這兩樣都是西域的特產,要好好發展。"
朱慡朱棡齊聲應下:"侄兒放心,我們一定把西域的特色農業搞起來。"
正說著,外麵又傳來消息:"報!東瀛那邊的水稻種子已經在路上了,預計十天後能到京師。"
朱雄英點點頭:"來得正好。等種子到了,立即分送到各個農學堂,今年就要試種。"
這時,黃珀突然想起什麼:"殿下,臣有個建議。"
"說。"
"不如在京師城外建一個大型農田,專門用來試驗新品種。這樣不僅方便觀察,也能讓百姓看到效果。"
"好主意!"朱雄英眼前一亮,"就選在通州那邊吧,那裡土地肥沃,水源充足。"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