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識舍利之首的智慧舍利內,有一個由佛光構建的小空間。
之前小佛首就曾進入其中,和大佛首相合。
當曹操利用龍魂,持續吸取佛舍利中的氣運。
那空間內,所有的佛光,開始往一點收縮。
最終,佛光彙聚為一尊佛陀。
他周身如大日升騰,發出無量光,耀動萬物。
一個弘大的講經聲,從舍利內傳出: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花林窟。唯無上尊神通遠達,乃知過去未來,有無數諸佛。”
“爾時……天耳清淨。聞諸比丘作如是議。即從座起……”
那聲音是古老時期的天竺語,後世稱為梵文。
曹操不懂梵文,出奇的卻能聽懂這篇經文的意思。
這是部派佛教時期,最古老的佛經,阿含經的內容,也是佛陀親自宣講過的一部佛經。
此時的佛音,是在講佛陀智慧,講佛家經意和神通。
曹操不通其語言,但能聽懂經文的意思,原因是講經的聲音,被佛陀融入了心念神意,灌輸所成。
諸如典故中讓頑石點頭,鳥獸聞聽而開啟靈慧,都是類似的手段。
讓曹操意外的是佛陀在講經過程中,提到了東土。
他說佛光東去,當在神州得興。
佛陀離世前,似乎預見到了佛家在天竺缺乏壯大的根基。
“東移舍衛國,當得無上諦,是為天地因。東為淨土,善妙之所,天地變,以其先而後諸地……”
曹操反複琢磨了幾天,這段話的意思是佛陀號召眾比丘,隨天地氣運的轉承,而東行。
天地氣運變化,以神州為首,會對周邊地理,天候,形成影響。
有許多古籍,也提到過神州地利天成,是古來福地,周邊地區的核心。
用後世的認知理解,就是天竺,包括其往東的東南亞等地區,地勢遠低於神州,所以地理,天時,都是從神州起源,隨後流經到周邊。
而神州的地形,四麵都被高地,山勢所環繞。
包括海上,外圍也有諸多島嶼簇擁,如同天然屏障。
整個神州,就像一個堡壘,外堅而內部藏風聚氣。
佛陀留下的這段經意,亦指出神州是天地氣運的起始地。
佛教當在神州得興。
天地更迭,在神州開始,也在神州結束……曹操聆聽佛偈後思忖。
他正推動龍魂,攝取三顆舍利中殘存的氣運。
其體外再次衍化出帝王身,接引十方靈氣。
奇妙的事發生了。
隨著帝王身對舍利氣運的汲取,曹操逐漸感知到治下無數民眾帶來的一種人道力量。
這股力量如千溪彙流,迅速壯大,與曹魏的國運相合,竟結出一頂虛幻不清的氣運冠冕。
這是人道大運,數千萬大魏治下百姓,與皇權帝運,共同融鑄形成的冠冕。
曹操心頭微震。
古有天地人三皇,即燧人、伏羲、神農。
得人道大運加身,與天相合者,稱人皇。
曹操得了外掛支持,曆年來不斷彙聚聲望氣運,與天運承合,又掌握萬裡江山。
這帝王身的出現,則將過往修行,融會貫通,氣運共聚。
若古時真有人皇,這冠冕應該叫人皇冠……曹操莫名的浮現出一個念頭。
他彙聚天地人和,衍化為冠冕,確有幾分人皇臨世的意味。
帝王金身,兼具人道、皇權,似乎更應該叫人皇身!
不過那冠冕過於虛渺,眼下最多算是初露端倪。
倒是帝王身,將舍利中的氣運吸收殆儘,已算是大成階段。
曹操收了修行後,走出靜室,來到甄煙所在的寢艙休息。
到了他的境界,已很少有困倦感。
若是感覺疲憊,閉目養神片刻,推動力量運轉,很快就能恢複。
不過出於本能,有時也會好好睡一覺。
曹操今晚就沒趕場,登榻攬過身畔的美人,沉沉睡去。
次日早。
他和甄煙一起吃早膳。
仆從送來熱騰騰的稻米飯。
“你可知今早的膳食,有什麼特彆的地方?”曹操問。
甄煙靈機一動:“這是之前引入種植的早稻?”
三月末,四月初種植的早稻,五月中下旬,便已成熟。
此時則變成主食,端上了餐桌。
“產量如何?適種嗎?”
“畝產約四斛,不挑地,在南方,北方的大部分地區都適種,明年會全國普及,我大魏將迎來一個糧食翻倍的豐產期。”
“好高的產量。”甄煙驚歎。
漢時和後世動輒畝產上千斤,甚至能達到兩千斤不一樣。
晁錯在《前漢紀文帝二年》中記載過漢代的稻子畝產量,折合成後世的計量單位,大約是260斤。
但這是核心產區,良田所得的上佳產量。
稍微差點的地區,畝產在一百五十到兩百斤之間。
超出兩百為高產,低於一百五為低產。
漢末一斛為60斤,占城稻能達到畝產四斛,就是二百四十斤上下,已很高產了。
以原有的稻子和早稻相合,大魏的糧食總產量,將直接拔高倍許。
待進一步推廣,還會持續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