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龍族翅膀結構的研究比翅膀由來的研究要早的多,早在公元五世人類與龍族尚且處於對抗時期時就有人為了屠龍而創立了龍族解剖學。不過隨著人類與龍族由對抗轉向合作這種解剖也漸漸被禁止,直到文藝複興時期以科學研究為目的的龍族解剖學才重新出現。
解剖發現龍族的翅膀與鳥類和蝙蝠一樣連接在肩胛骨上,每個翅膀都有兩根翼臂骨,第一翼臂骨末端有一根向後的翼肢骨,和第一翼臂骨共同支持從胸部到翼腕處的前半部分翼膜和翼前膜。第二翼臂骨末端分出來四根向後的細長翼掌骨,最近的一根翼掌骨與第二翼臂骨以及翼骨共同支持翅膀中段翼膜,同時這跟翼骨掌還與第二翼臂骨上其他三根翼掌骨共同支持起後半部分翼膜,這也是飛行中最主要的翼膜部分。這四根翼掌骨每根上還有連有兩節翼指骨,算上掌骨與指骨,指骨與指骨間的關節,統共有兩個關節,便於在飛行中更靈活的調整翅膀狀態。
另外第二翼骨末端前部被稱為翼腕。亞龍的翼足就長在這裡,翼足有足掌骨,四趾。而真龍的翼腕處沒有足掌骨,但有兩支有三個關節的小附肢,由古翼龍的翼足退化形成,可以進行簡單的抓握動作,在地麵上時還可以起到類似亞龍翼足的作用——支撐翅膀,從而減輕肩胛骨和翼臂骨的負擔,甚至還可以短時間代替前爪支撐身體。
龍的翼膜就附著在這些骨骼上,翼膜主要由三層重疊的不同延伸方向的致密放射狀肌肉纖維構成。翼膜表麵還有一定數目的神經感受器,能夠幫助龍在飛行時感受風向的細微變化。
這種翅膀結構在現有其他生物上找不到相同形態,雖然在一些北海小型生物身上能找到類似的結構,但無一例外都已經退化,失去功能。
直到二十世紀初由於混合基生物假說的提出科學家從發現龍族的翅膀融合了翼龍和哺乳類原始翔獸的特征——為了在飛行中用翅膀支撐身體,龍族除了有著如鳥類般堅硬異常的肩胛骨以及有著龍骨突的胸骨,其骨骼結構也像鳥類一樣中空。
為了讓這些龐然大物能克服地心引力飛到天上絕非易事。對於龍族翅膀為何存在這個問題的最主流的解釋還是阿維拉的團隊給出的觀點——通過研究他們總結出外因與內因兩大原因。
外因是在碳矽混合生物進化早期,植物融合能力不如動物,碳矽混合動物難以通過植物獲得足夠的矽源。當時最優質的矽源都在混合基微生物中,而那時的混合微生物大都以氣溶膠聚落的形式漂浮在大氣中,形成“矽雲”。不止龍族,絕大多數碳矽混合動物在那時都有飛行器官以到空中獲取含矽食物。
不過隨著進化的繼續以及空氣密度的下降,大氣微生物越來越少。隨著混合基植物的崛起,不再必要的飛行器官在大多數混合基動物身上退化。
但龍族比較特殊,他們最早和原始碳基基因融合的矽基類基因片段恰好拚接到了原始飛行器官基因的片段,因此無論是直接退化這段基因還是間接抑製這段基因的表達,都被這段類基因片段誤以為是自身受到攻擊從而引起的自保行為而阻止。
某種意義上說,龍組現在的翅膀是碳矽基生物混合時的失誤與漏洞。但生命總能找到出路,既然實在無法退化飛行器官,那就進化它。
當然僅僅隻有翅膀還不足以讓龍翱翔天際的,龍的整個身體就像是一個精密的儀器一般,雖有優有缺,但卻可以互補從而順利的運行。
骨骼方麵科學家一開始認為龍族進化出中空的骨骼是為了減輕骨骼重量,但深入研究發現龍族的骨骼由於要支撐起龍龐大的身體有著非常高的強度,其骨密度極高。而且骨骼中含有大量金屬元素,尤其是鐵與鈦。純骨骼重量並不比等硬度的實心骨骼輕多少。但龍的骨骼的空腔可以儲存空氣,他們的長骨內都有起加固作用的骨質小梁,骨質小梁周圍有附著在骨骼空腔內的氣囊泡,氣囊泡與肺部相連,一方麵可以減輕骨骼的體積重量比,另一方麵可以在飛行時提供更多氧氣。
血液方麵中空的骨骼意味著龍沒有足夠的骨髓細胞造血,他們像鳥類一樣通過血細胞自身進行分裂進行血液的新陳代謝,所以龍族的血細胞依然是有核狀態,這樣的血細胞自身會消耗部分氧氣,而且運氧能力不如哺乳動物。
因此龍族需要更有效的與外界交換氧氣的能力——無論哪種龍都有著非常巨大的肺部,龍族的肺不像哺乳動物的肺一樣可以大幅度收縮。他們的肺類似於鳥類——肋骨和脊椎相互扣嵌,肺部組織和氣囊組織則鑲嵌在肋骨中,使得胸腔骨架變成中空狀,從而變得更加牢固穩定。
在龍肺的內部分布形有大量細小的微氣管,這些微氣管又彼此相連形成網狀的氣管係統。微氣管一直延伸到外麵的薄膜氣囊,氣囊不能進行氣體交換,但可以儲存空氣,從而讓被吸入肺部的空氣中的氧氣的吸收利用效率達到最高。
龍有左右肺各有三個個輔助氣囊,鎖骨間還有一個氣囊。它們不僅可以提供充足的氧氣,還可以增加龍在空氣中的浮力。另外肺,輔助氣囊,骨骼氣囊泡和脊椎氣腔等結構相互配合,可以讓通過龍肺部的氣流保持單向流動,保證龍在吸氣和呼氣的時候都能有氧氣被納入肺部,不間斷吸收氧氣。
後來隨著解剖學的發展科學家還在龍族在後腿的大腿處找到兩個氣囊,它們幾乎不參與呼吸作用,但能在飛行時減輕腿部重量。
喜歡龍翼下的逐鹿請大家收藏:龍翼下的逐鹿天悅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