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寫好這封邀功書,青登動員了山南敬助及總務處的全體成員,命令他們儘心竭力地仔細核查每一位將士的戰功,確保不會漏掉任何一個功臣。
除了芹澤鴨的首功之外,還有一人的功績很是矚目。
這人名叫半三郎。
連苗字都沒有……一看就是平民。
雖是平民,但他卻有一具孔武有力的身軀,同時也在某座鄉下劍館裡練過幾年的劍術。
在此次戰役中,他僅憑一己之力就親手斬下了18顆首級!
青登毫不猶豫地在邀功書中將半三郎列為重點表彰對象。
當這封邀功書被送呈江戶後,幕府當即批下:將半三郎升格為禦家人!授予100石家祿!
靠著戰功,從一介平民變為擁有100石家祿的禦家人……在江戶時代,這是連妄想都不敢去妄想的事情!
哪怕是用祖墳冒青煙……不!哪怕是用祖墳噴火來形容此事,都顯得程度太輕了!
半三郎的巨大成功,大大激勵了新選組將士們的士氣。
隻要能夠立下戰功,確實是能改變自己的命運!“功名但在馬上取”並非空談!封妻蔭子不再是夢!
一時間,新選組內部冒出了2種聲音。
第1種聲音是懊悔。
為數不少的將士都對自己在伊賀攻防戰中的乏善可陳的表現,感到懊悔不已。
“他媽的,我怎麼就不再努力一點呢?”
“可惡!我當時為何不再多斬幾個賊寇?”
至於第2種聲音……便是亢奮了——
“快點打仗吧!我要打仗!”
“我等不及了!長州也好,薩摩也罷,誰都行!快點來跟我們打仗吧!”
“等下次開戰時,我一定要立下汗馬功勞!像半三郎那樣成為堂堂的武士!”
如此聲音,近來總能在新選組屯所的各個場地裡聽見。
……
……
有趣的是,經此一役後,青登的名望除了在會津藩內大為好轉之外,也在尾張藩內有了不小的提升。
在追擊柴崎煉十郎的過程中,青登等人不慎誤入尾張藩的境內,偶遇了尾張藩士細川左衛門一行人。
在與他們交流、相處的過程中,青登不僅沒擺任何架子,而且還邀請他們來一起共酌濁酒。
青登所展現出來的這一係列親民舉動,贏得了細穀左衛門等人的好感。
在這種階級極度固化的社會裡,親民是絕對的善行。
你跟人家高談“人人平等”,彆人都會覺得你腦子有問題。
橘青登是高高在上的京畿鎮撫使,而我是籍籍無名的藩士,他和我怎麼就平等了?
細穀左衛門等人歸藩後,四處向他人宣揚青登的和藹可親。
就這樣,一來二去之下,“京畿鎮撫使橘青登是個平易近民的好官”的說法,在尾張藩內悄然傳布開來。
青登直到一個多月後,才知道自己竟在無意間成了尾張人交口稱讚的好官。
對於因自己的一時興起而導致的這一係列出乎意料的後續結果,除了啞然失笑之外,青登實在是做不出彆的反應了。
……
……
順便一提,關於在此役中所抓獲的那上千名俘虜,青登也抱持著“物儘其用,人儘其能”的樸素理念,對他們進行了妥善的處置。
被破壞得滿目瘡痍,亟待重建的伊勢,正缺少人力呢。
清理廢墟、展開倒木運動、蓋建新房、翻整田地……全都是“勞動密集型”的工作。
這不,這群俘虜不就是很好用的免費勞動力嗎?
既不用給他們工錢,也能心安理得地命令他們去從事各式各樣的臟活、累活。
青登再度大筆一揮,派這些俘虜去“援建”伊勢。
當然,青登也不是什麼惡魔,自然不會拿他們當一次性的耗材來使用。
俘虜們的最基本的日常飲食和居住環境,青登還是會為予以提供的。
……
……
岩崎彌太郎不愧是能夠建立三菱帝國的商業奇才。
就在青登率兵進駐伊賀的翌日,他想到了一個賺錢的新點子。
是時,岩崎彌太郎正在京都郊外散步,忽然遇見一條河麵寬闊的河流。
望著眼前的這條河流,他先是暗自感慨:這河麵真寬闊啊!
隨後,他驀地想到:“洪水漲時,如果沒有寬闊的河麵,就會產生嚴重的後果。”
繼而突發奇想:“要是能在河岸築堤,攔河造田,那不是一舉兩得的美事嗎?”
靈光一閃過後,他以最快的速度趕回商會,親筆擬出了一份無比詳細的計劃書——先買下河流周邊的土地,再在河岸築造堤壩。
青登剛一回京,他就火急火燎地呈送此書。
實話說,對於如何建設經濟,青登完全是一竅不通。
他或許能靠著一瞬的靈感,發明出能夠暢銷全國的商品。
可是如何使新選商會能夠穩定地運行下去,那他可就真是兩眼一抹黑了。
但是,在幕府的官場裡摸爬滾打了這麼多年,使青登明白了一個道理:不懂總比不懂裝懂要強!無所作為總比亂作為要強!
既然自己不懂賺錢,那就讓懂賺錢的人去放手大乾!
因此,對於岩崎彌太郎所設想的這份攔河造田的經濟計劃,青登就一個態度:
“大膽地乾!放心地乾!出了任何事情,由我負全責!即使賠了錢也不要緊,賠了多少,我們日後就設法賺回多少!”
如此,經過青登的背書,岩崎彌太郎擼起袖子,風風火火地展開他的造田大業。
……
……
捐出戰利品、撰寫邀功書、安置俘虜……在做完這堆繁瑣的工作後,青登不禁長出一口氣,將疲憊化為聲音。
他總算是騰出時間了。
他終於可以去啟動一件他一直心心念念的重要計劃了——征兵!擴軍!
目前駐留京都的薩摩軍、長州軍的兵力,即使是按照最保守的估算,也在一千人以上。
新選組的這百來號人,實在是不夠看。
古往今來,以多打少一直是戰場製勝的不二法門。
曆史上的那些所謂的“以少勝多”的戰役,除去極小部分的特例,絕大多數都是通過靈活的兵力調配,在局部地區形成壓倒性的兵力優勢,進而一點點地蠶食、擊潰對手。
最典型的例子,就是中國明末清初的薩爾滸之戰。
因此,“以少勝多”的本質,依然是以多打少。
有些家夥總拿“兵貴精不貴多”來說事,還總是搬出巨鹿之戰、淝水之戰等戰役來論證兵多將廣是無用的。
這就是典型的二極管思維了。
仿佛在他們的認知裡,軍隊就隻有“小而精”和“大而庸”的這兩種狀態。
難道就不能將軍隊建設得大且精嗎?
總而言之,在不會導致後勤困難和組織度下降的情況下,軍隊的兵力肯定是多多益善。
佐幕勢力、尊攘勢力和中立勢力(薩摩藩)在京都“和諧共處”的這種詭異的均衡態勢,肯定不會再維續太久。
三方之間的大規模衝突,隨時都會降臨。
到那時,若無一支強大的軍隊來作保底,可沒法頂住來自各方麵的壓力,更無法成事。
始終保持警惕,始終保持憂慮——此乃一軍之帥應有的心理素質。
因此,當騰出時間後,青登就立即召集新選組諸將,共商征兵大計。
對於擴軍一事,上至“四長”,下到拔刀隊的列位隊長,皆表示讚成,無人有異議。
就這樣,在諸將的支持下,青登很快就擬定出了一份詳致的征兵計劃——在3個月內,將新選組的兵力從當前的一百多人,一口氣擴充到三千人!
*******
*******
一代宗室鳥山明老師逝世了……(流淚豹豹頭.jpg)隨著年紀的增長、閱曆的積累,就能愈發地體會到《龍珠》是一部多麼牛逼的作品。
要是能像鳥山明老師那樣創作出一部如《龍珠》般的史詩級作品,那也不枉在人世間走一遭了。(豹的羨慕.jpg)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