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原——位於濃尾境內,由北麵伊吹山,西麵笹尾山、天滿山,西南方向的鬆尾山,東南方向的南宮山所圍成的東西四公裡、南北兩公裡的盆地。
它是連接西北方向的北陸道、東南方向的伊勢的要道,同時也是進行野戰的絕好場地。
日本的關東、關西之分,主要便是以關原為界限,以東稱為關東,以西就是關西了。
因此,從地理角度來看,關原乃貨真價實的二分天下之地!
當青登手指該地時,眾人之所以會表現得這般驚訝,便是因為關原太過特殊了。
就在二百六十年前的慶長五年(1600),此地爆發了一場驚天動地的大戰,即著名的關原合戰!
關於這場大戰的始末,還得先從豐臣政權的建立開始講起。
天正十年(1582),明智光秀弑殺主君織田信長,滿心想著取代對方,結果到頭來他的一切努力全給羽柴秀吉做了嫁衣裳。
天王山一戰,羽柴秀吉消滅明智光秀,積累了空前的威望。
賤嶽一戰,羽柴秀吉消滅柴田勝家,一舉成為織田家的實際掌權者。
至此,羽柴秀吉繼承織田信長近乎全部的政治遺產。
織田信長距離統一天下本就隻差臨門一腳,羽柴秀吉替他把這最後的一腳補上。
憑借織田家多年來積累的深厚底蘊,以及自身優秀的軍事能力與老練的外交手段,羽柴秀吉迅速統一了整個日本。
這時的羽柴秀吉距離天下共主,就隻差一個頭銜而已。
然而,出於並非源氏後裔的緣故,他無法建立幕府。
因此,他另辟蹊徑,不再強求“征夷大將軍”一職,而是受封“關白”,建立全新的政權體係。
關白本為“陳述、稟告”之意,出自《漢書·霍光金日磾傳》“諸事皆先關白光,然後奏天子”,也就是說任何大事皆先陳述或稟報給霍光知道,然後上奏於皇帝。
該詞經遣唐使引入日本,逐漸成為日本天皇成年後,輔助總理萬機的重要職位,相當於中國古代的丞相。
到武家掌權的幕府時代後,關白就跟朝廷一樣變得有名無實。
天正十三年(1585),羽柴秀吉受封關白,成為公認的“天下人”。
天正十四年(1586),朝廷賜姓“豐臣”,羽柴秀吉改名為“豐臣秀吉”。
天正十九年(1591),豐臣秀吉退位,將關白之位讓給外甥豐臣秀次,自稱“太閣”(前關白的尊稱)。
從此以後,太閣幾乎成了豐臣秀吉的專屬稱呼。人們談起“太閣”,必先想到豐臣秀吉。
如此,由豐臣氏掌權的這段時期便被簡稱為“太閣時代”或“豐太閣時代”。
以平民之身成為天下之主……豐臣秀吉雖建立了史無前例的偉業,但他身上有一處非常致命的缺陷,那就是生育能力有問題。
豐臣秀吉是著名的老色鬼,自打發跡後就頻繁地納妾,娶了一房接一房的側室。
然而,不論他娶了多少女人,始終沒有自己的後代。
好不容易盼來的子嗣,也因落後的醫療技術與育兒理念而早早夭折。
直至他步入晚年,其側室淺井茶茶才終於給他生了一個健康長大的兒子,即日後豐臣家的二代目主君:豐臣秀賴。
然而,在豐臣秀賴降生時,豐臣秀吉已是垂垂老矣,沒幾年活頭了。
於是乎,為維護豐臣家的統治地位,豐臣秀吉一如五代末期的柴榮那般,設立了幾個托孤大臣。
他命豐臣政權下的五位最有實力的大名聯合輔佐豐臣秀賴。
這五位托孤大名被統稱為“五大老”。
他們分彆是德川家康、前田利家、宇喜多秀家、毛利輝元、上杉景盛。
實質上,豐臣秀吉設立“五大老”的目的就是為了製衡德川家康。
是時,德川家康是豐臣政權下實力最強大的大名,沒有之一。
其實力之強大,讓豐臣秀吉無比忌憚。
豐臣秀吉曾試圖以軍事手段打服德川家康,卻在小牧·長久手合戰(1584)中吃了個敗仗。
沒辦法,隻能采用外交的手段來收服德川家康。
從此以後,豐臣秀吉對待德川家康的態度就是“恨不得即刻弄死對方,卻始終無可奈何”。
豐臣秀吉就是為了防止德川家康造反,才彆出心裁地設立“五大老”,讓對方沒法一家獨大,
事實證明,幽默果然是曆史的一層重要底色。
豐臣秀吉學著柴榮那樣任命了幾個托孤大臣,以為這樣就能萬無一失。
沒承想,他最後的結局也跟柴榮一模一樣——可憐機關算儘卻落了一場空。
“五大老”中能跟德川家康抗衡的人,就隻有前田利家。
另外仨人要麼太過年輕,沒有資曆,要麼就是欠缺才乾,沒有能力。
就在豐臣秀吉逝世的翌年,前田利家就撒手人寰了。
換言之,豐臣秀吉寄予厚望的“五大老”,在他死後沒多久就名存實亡了。
眾所周知,成為老藝術家的秘訣之一就是長壽,隻要熬死其他能人,你自然就能成為老藝術家——將這句話套用在德川家康的身上,實在是再合適不過了。
靠著超長的壽命,先後熬死今川義元、武田信玄、織田信長、豐臣秀吉、前田利家等一眾大佬的德川家康,終於迎來自己的春天,海內已無跟他同檔次的對手。
就在德川家康開始展現其狼子野心的這個時候,豐臣家中的一員忠臣出手了,其名為石田三成。
石田三成是豐臣秀吉的嫡係中的嫡係,對豐臣家忠心耿耿。
在察覺德川家康的不臣之心後,他立即著手組建一個反德川的聯軍。
單論身份、地位的話,個人領地不過20萬石的石田三成根本沒法跟德川家康相提並論。
可他愣是憑借各種手段,硬生生地攢出一個能跟德川家康分庭抗禮的聯盟。
石田三成與德川家康的矛盾與日俱增。
終於……兩大集團不可避免地兵戎相見!
慶長五年(1600),由石田三成率領的8萬大軍以及由德川家康率領的10萬大軍在關原狹路相逢——關原合戰開打!
此次戰役,雙方總動員兵力近二十萬,是應仁之亂以來全日本最大規模的內戰,被譽為“決定天下的戰爭”。
在二分天下之地打一場決定天下歸屬的決戰……在最特殊的地點打最特殊的戰爭。
因為石田軍布陣在關原以西,故被簡稱為“西軍”。
相對的,德川軍布陣在關原以東,故被簡稱為“東軍”。
這樣一場規模驚人的大決戰,打上十天半個月,甚至是一年半載也不出奇。
沒承想……這場戰役隻打了一天就分出勝負——東軍完勝!
光看布陣的話,西軍占據了近乎壓倒性的優勢。
西軍占據了南宮山、鬆尾山等各處高地,對東軍形成了泰山壓頂之勢。
但凡是略懂軍事的人,都知道高地的重要性。
按理來說,坐擁這麼大的優勢,不敢說是必勝,至少也不會連一天都撐不到就敗北。
西軍與其說是敗給東軍,倒不如說敗給自己。
打從一開始,西軍就是一個大號的草台班子,其內部始終存在十分嚴重的派係之爭,人心不齊。
德川家康巧妙利用西軍的這一弱點,成功拉攏西軍的部分將領。
其中,對西軍傷害最深的莫過於小早川秀秋的叛變。
在關原合戰中,小早川軍布陣於鬆尾山,擁兵15000,是西軍最重要的部隊之一。
開戰不久後,西軍取得了顯著的優勢,一度壓著東軍打。
在這緊要關頭,小早川秀秋突然倒戈,背刺石田三成,掉頭猛攻曾經的友軍。
小早川秀秋的臨陣叛變導致西軍側翼大開,直接逆轉了戰場形式,西軍迅速崩潰,石田三成等一眾將官被生擒。
從結果來看,東軍能夠取得關原合戰的勝利,小早川秀秋算得上是居功至偉。
可好笑的是,這家夥哪怕是“賣身”也沒賣出個好價錢。
就在關原合戰的2年後,小早川秀秋病逝,因無嗣而被德川家康毫不留情地沒收領地,小早川家就此滅亡。
哪怕到了今日,“小早川秀秋”也一直是叛徒、蠢貨的代名詞。
關原合戰的三年後,即1603年,德川家康於江戶拜領征夷大將軍,開創江戶幕府。
綜上所述,對德川家而言,關原合戰有著非常特殊的意義。
關原合戰後,豐臣家再也無力抗衡德川家,奠定了德川家統治天下的基礎。
換言之,有了關原合戰的勝利才有了今日的江戶幕府。
在曾經決定曆史的地方再打一場決定未來走向的戰鬥……如此,也不怪得現場眾人會這般震驚了!
有意思的是,隸屬德川家的軍隊這回兒成了西軍,而反對德川家的軍隊這回兒則成了東軍。
藤堂平助怔怔地看著麵前的地圖,隨後轉過腦袋,看著青登,用力地咽了口唾沫:
“橘先生,您確定嗎?我們真的要在關原跟長州軍展開會戰嗎?”
青登點了點頭,不假思索地回複道:
“毋庸置疑。”
“說不定就在此時此刻,長州軍已經收到‘仁王歸來’的消息,正馬不停蹄地分兵向西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