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濾出來的豆渣可以發麵,可以做豆渣丸子,也可以攤餅,還可以做豆糕,也可以飼料,用處多多。
豆漿過濾好之後,一大鍋熬煮不下,沈易遙分攤在小鍋裡,兩邊同時大火煮開豆漿,邊煮邊攪拌,以防糊底。
豆漿煮開三分鐘後,撇淨浮沫,撤火晾涼。
晾涼的豆漿上麵會出現一層豆皮薄膜,用筷子把它挑起來,放到衝洗乾淨的蓋簾上晾上,陰乾後就是腐竹。
挑了這一層豆皮之後,同樣的步驟再重新燒開一次豆漿,晾涼取一次豆皮。
豆漿兩次燒開後,才算徹底煮熟,去除了毒素。
沈易遙把小鍋裡的豆漿加了白糖,文火又熬煮了一下,嘗了嘗味道,濃厚的早餐豆漿味道在口中擴散。
就是這個味兒
沈易遙眼睛亮亮的,這濃鬱的豆漿,就差一根油條了把油條掰開泡在豆漿裡一吃那才叫絕配,得勁兒
趁著溫熱,沈易遙把小鍋裡的豆漿盛了出來收進了空間。
以後每天早上的營養豆漿就搞定了
大鍋裡的豆漿用來點豆腐。
老一輩的點豆腐都需要用鹵水、石膏。沒那個手藝不知道比例,點出來的豆腐要麼不成形,要麼毒性太大不能吃。
後世人點豆腐花樣可就多了。
有中草藥、香料點豆腐的,有葡萄糖、白醋點豆腐的。
沈易遙用的就是白醋點豆腐,其實也是一種老方法,距今傳承已經有六百多年了。
用白醋加水,比例110。
與豆漿的比例也是110,就是十斤豆漿加一斤醋水。
將稀釋的醋水一勺一勺畫著圈兒的加進十度的豆漿裡,一邊加一邊攪拌。
漸漸地,豆漿裡開始出現了豆花,一碗醋水加進去,豆花變得愈發明顯。
將醋水攪拌均勻,蓋上鍋蓋悶上十分鐘,再開蓋,豆花凝結成膠狀,與水分離。
分離出來的水叫酸漿,是酸漿豆腐的特產。
沈易遙將酸漿過濾出來收進碗櫃裡,讓它自然發酵。
下次就不需要用白醋點豆腐了,改用酸漿點出來的老豆腐味道更正宗。
白醋點的豆腐隻有豆花,成不了豆腐腦,要吃嫩滑的豆腐腦和嫩豆腐,得用葡萄糖點豆腐。
在燜鍋的十分鐘時間裡,沈易遙去了院子裡,選了一根木料,利用異能快速做了兩大兩小四個豆腐包模具。
模具底部的孔洞,是沈易遙的手指直接穿出來的。
整個模具都可拆卸,沈易遙試了試,組裝簡單,使用和清洗都很方便。
她滿意的把模具搬進了廚房,大的模具上鋪好一層粗網紗布,將豆花攪碎盛放進去,包好紗布,蓋上蓋子,找塊石頭壓上。
嫩豆腐十分鐘到十五分鐘,老豆腐半小時到一小時不等。端看模具大小和深度,時間也有所浮動。
小的模具就麻煩一些,要一層一層的鋪紗布,鋪一層,攤一層豆花,攤薄了就是乾豆腐,攤厚了就是生豆乾,再鹵一下,二次加工之後,就是沙縣必備的鹵味香乾兒。
兩盒小模具,沈易遙做了一盒乾豆腐,一盒生豆乾。
手機用戶請瀏覽閱讀,更優質的閱讀體驗,書架與電腦版同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