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份如期到來,經過整個5月份的努力,3個人終於把整版《3國殺》手繪了出來。
不止有人物畫像,還有裝備和錦囊牌的造型,整個過程中石敢提供思路,2女負責具體實施,配合的相當默契。
本來51的時候,老爺子想讓石敢刷勁來著,沒想到今年的51勞動節,下了3天大雨就把涮勁的事給攪黃了,後續沒有合適的時間,算是暫時擱置起來。
不過,沒有影響到石敢的練彆的,晚上例行拿著那大棒子,揮舞1小時,然後給2女打下手或者提供思路。
其餘的時間,開始對著牛筋繩上麵的疙瘩較起勁。
有著靈泉恢複身體,石敢沒有後顧之憂進步神速,現在1口氣可以解開1半的疙瘩。
不知不覺,時間來到6月。
石敢除了能保證晚上的練武時間,早上就不再去楊老爺子家裡。
不是石敢變得懈怠,而是到了1年中農忙的時候。
人們都說秋天是收貨的季節,但是對於漢東省來說:夏天的麥收,其重要性不次於其秋收。
年前種的冬小麥,現在已經變成金黃色,需要拿著鐮刀去地裡收割。
這個年代的收割機,還沒有普及。
石敢先和姥爺1起下地,提前把1片小麥用井水浸透、晾到半乾。
然後學著姥爺的樣子,把小麥連根從地裡拔起來,整理出半畝沒有麥茬的地。
把拔下地小麥剪掉麥穗,用鍘刀把麥稈切成兩段,放在路上用拖拉機壓軟。
把那半畝沒有麥茬的地,重新撒上1遍水,壓軟的麥稈均勻的撒上去。
開著拖拉機,拉著石碾子,把麥稈與地壓實,讓麥稈和土地融為1體,待地麵晾乾變硬後,就成了——打穀場,整個過程要持續3到5天。
有了打穀場,就可以儘情的揮舞鐮刀,收割小麥。
把割下來的小麥,鋪在打穀場上,開著拖拉機拉著石碾子,圍著打穀場來回轉圈。
等把麥稈壓軟後,說明麥穗也被壓的差不多,用叉子把上麵麥稈挑起來,放到1邊,剩下的就是差不多脫完殼的小麥啦。
用化肥袋子,把小麥堆到1起裝起來,再鋪下1波,循環往複,直到把當天收割的,所有小麥都壓完,再把袋子的小麥倒出來曬乾,重新裝袋。
等有風的天氣,再把小麥從袋子裡倒出來,把麥子裡殘留的麥皮與未脫殼的小麥,借助風揚出來。最後收到袋子裡拉回家。
很麻煩,很繁瑣,很辛苦,可這個時代的農民,卻對此酣之如霖,甜如蜜糖。對於他們來說,3餐溫飽,兒孫滿堂,便是人世間最大的幸福。
早晨6點鐘,石敢1家人早早的下地,揮舞鐮刀收割小麥。
從穿越來到現在,馬上就是1年整。現在的石敢和去年比,不管是體質、心理早已經今非昔比,
映入眼簾的是,5畝連在1起的麥田,站在1頭觀望,豐收的喜悅湧上心間。
讓人真正懂得:春種1顆粟,秋收萬顆籽的含義。
今天清晨沒有露水,1家人都想趁著,太陽沒有出來時多割1點,然後趕在正午之前,把麥子打出來。
這樣就不用頂著,火辣辣的太陽乾活,而且下午日落的時候,就可以裝進袋子裡,等著有風天揚1下,就可以拉回家儲存起來。
石敢也和大人1樣,頭上帶著1頂草帽遮住了太陽的照射,穿著長袖襯衣,防止麥芒刺到手臂。
農村評判1個男孩到男人的區彆,不是他的年級,而是他手裡的鐮刀。
能下地乾活,就說明他已經長大,成為1個壯勞力,舊時媒婆說親的主要標準,除了錢外,就是這個。
彎下腰,左1手把小麥捋成1把攥在手裡,右手持鐮刀在麥稈上1搭,刀頭離地大概十公分的距離,貼著麥稈往回1帶,鋒利的刀片,就把整把小麥都割了下來。
石敢憑借著強悍的體質,和身高帶來的優勢,領悟動作很快。慢慢的就找到了敲門。
過程就是1捋、1勾、1帶,小麥就被割下來。
石敢不停的重複這些動作,整個過程越來越流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