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b/div城水相依,劍破彰武勢難回;山水相望,海動山傾風月摧。
對於這塞外第一要地、寶地、重地,在蒼茫的曆史長河中,彰武郡注定會留下一段段佳話與濃墨重彩的傳說。
大漢帝國自百餘年前重歸一統以來,除了甲子前的諸侯王和當今世族手中權力呈覆水難收之勢,孝仁帝劉禪、神武帝劉諶及現帝劉彥曆覽前賢,極為重視權利製衡。
特彆是在十二年前發生世族豪閥聯合逼宮作亂之事後,劉彥對滿朝文武官員手中兵權的拿捏,可謂是洞若觀火、調配有度。
僅從兵製而言。天下官威赫赫的‘五公’之中,大都督戰時總攬都督中外諸軍事,總攬全**權,日常是虛設職務,從不指定專人司職;
文官之首丞相府下設東營校尉、西營校尉,衛兵共計有兩千四百人,司職丞相府日常護衛,歸丞相直接管轄,這些衛兵僅是護衛丞相之用,無權執行緝拿、處決等任務;
禦史大夫所在的禦史府,下設禦史衛長、禦史衛左、禦史衛右、詔獄長等武職,禦史左右衛各統兵一千二,詔獄長帳下獄卒二百,均為禦史大夫親率,可奉命緝拿處決全國要犯,其權力和職能較大;
太尉府無兵,卻可監察、檢舉武官不法,考察武官才能,掌管皇帝虎符,同時負責新成立的大漢十二內衛日常吃住,及四百石以下武備軍軍官、四百石以下水軍軍官任免,地位超然,無人膽敢小覷;
武官之首大將軍府下設五營中郎將,每營兵三千,駐守長安城外五處關隘要衝,拱衛京師,由大將軍直接調遣,說的直白一點,大將軍便是京畿長安地區的最有實權的武官。
大都督、丞相、禦史大夫、太尉、大將軍五個官職,便是世人口中的帝國‘五公’,這五位大臣均金印紫綬,秩俸五千石,位極人臣。
就兵言兵。
在帝國地位僅次於‘五公’的‘十二卿’中,太常寺設陵衛長4人,衛士一千二,這些衛士主要負責守衛皇陵,驅趕盜賊,由太常直接調遣;
光祿寺設光祿少卿一人,光祿少卿為宮廷外圍宿衛之長,統領光祿丞及車、戶、騎郎將各四人,統步、騎、車兵共九千,主宮廷外圍護衛,是個實權要職。
當年劉權生初入官場,便得此要位,足可見天恩浩蕩!
除此之外,光祿寺同時設五官中郎將一人,五官中郎將為宮廷內衛宿衛之長,統領左中郎將、右中郎將各兩人,統騎軍,羽林中郎將為宮廷內衛步兵統領,歸屬五官中郎將節製,內衛共步、騎六千,主宮廷內圍護衛,以上將士皆歸光祿勳帳下,由此可見,光祿勳在皇宮地區的職責,十分重大;
衛尉府設公車司令、左都侯、右都侯、南宮衛士令、北宮衛士令等職,統兵九千有六,掌劍戟、繳巡宮,由衛尉主責,說的狹義且直白一點,光祿勳和衛尉,一個是在京城撅屁股乾活的,一個是蹲在京城看著你撅屁股乾活的,二者是相互節製的關係,衛尉府下設的兵馬,是權力製衡下的產物;
廷尉寺設廷尉衛長、典獄長、捕鼠司長,廷尉衛長帳下左右衛各四人,共統兵兩千有四,典獄長、捕鼠司長各統兵二百,主緝拿江湖巨擎,由廷尉節製;
始終局設局衛長,統兵一千有六,主始終局府庫護衛,由常守管轄;
太仆寺、宗正府、少府、司農廳、鴻臚寺、兩儀學宮、財決司七處無兵。
由太常、光祿勳、衛尉、太仆、廷尉、大鴻臚、宗正、大司農、少府、大傅、常守、財決司長組成的中央十二卿,地位僅次於五公,均秩俸四千石,銀印紫綬,乃漢室柱石。
做官做到五公十二卿,便是眾人口中所說的位極人臣!
也算是光宗耀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