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諸子百家的人物,對《詩經》也很有好感。
比如過去的墨家的墨子,也曾經多次引用《詩經》裡的句子進行論道。
總之,《詩經》對於儒家弟子來說並不陌生。
荀子對詩也頗有研究,經常閱讀《詩經》,拆解其中的含義,為弟子講述其中的哲理。
高興的時候他也會做出兩句詩來助興。
但多有研究不代表善於此道,就像有些人會品味美味佳肴,能說出菜的優點、火候,自己卻完全不會做飯一樣。
荀子就是這樣,論起作詩來,荀子隻能說會,但遠遠談不上擅長。
不過,就算他不擅長,也比大部分人要強。
尤其是對麵這些大秦精於武道之人,一看就是不會細細研讀《詩經》的人。
荀子不相信以他們的見識,能夠寫出什麼詩來。
於是荀子欣然同意:“就以詩作為文比的內容。”
既然要作詩,那就必須有一個題目。
不然兩人各自為題,最後出來的結果卻是不好評判比較。
荀子看向嬴沐,詢問道:“不知公子想以何為題?”
嬴沐抬頭遠望,看到遠處隱隱的山脈,於是道:“就以山為題。”
用山為題目,並不少見,景色也算是經常用到的題目。
荀子自然沒有意見。
並且為了顯示謙讓,拱手道:“各位是遠方而來的客人,就由各位先請。”
文比這種事,一般後手才是贏家。
因為多了一些思考時間,可以讓人思考的更為全麵,還能借此看到對手的實力,讓人做出應對。
嬴沐卻不以為意,直接點頭同意。
很快,儒家弟子取來紙筆,整整齊齊擺放在桌子上。
荀子感歎道:“說起來,這紙還是鹹陽傳出來的,對儒家來說,紙的出現對儒家來說真是幫了大忙。”
自從紙出現之後,儒家的過去的經典書目從竹簡被譽抄到了紙上,形成了一卷卷書。
弟子讀的時候更方便了,成本也低了許多。
就算是家境不好的儒生也可以借書抄書,擁有自己的書。
不過荀子說這話可不單單是為了誇讚紙的好處,更多的是試探。
說這話的時候,荀子一直盯著嬴沐的臉。
若這個神秘人就是皇子嬴沐所倚重之人,那此人之前就是一直在鹹陽了。
聯想到紙的出現時間,荀子懷疑這個人說不定在輔佐皇子嬴沐之前,一直在輔佐始皇嬴政。
那贏政突然公布的造紙術,會不會與這個人有關。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