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3章 平定三藩之亂:鞏固清朝統治_中國人,上下五千年_线上阅读小说网 
线上阅读小说网 > 綜合其他 > 中國人,上下五千年 > 第143章 平定三藩之亂:鞏固清朝統治

第143章 平定三藩之亂:鞏固清朝統治(1 / 1)

清朝初期,“三藩”勢力在特定曆史背景下崛起並逐漸成為威脅中央集權的重大隱患。三藩分彆為平西王吳三桂、平南王尚可喜、靖南王耿精忠。他們在清初的政治與軍事格局中占據重要地位,擁有廣袤封地與雄厚兵力。吳三桂鎮守雲南,兼轄貴州;尚可喜掌控廣東;耿精忠則在福建一帶擁有勢力範圍。

吳三桂於明末降清,在清軍入關及後續統一戰爭中發揮關鍵作用,因而受封平西王,得以在雲南等地培植勢力。尚可喜與耿精忠的先輩也早在清初因戰功受封,家族勢力在當地盤根錯節。隨著時間推移,三藩勢力不斷膨脹,在經濟上,他們壟斷地方財政稅收,把控鹽鐵專營等重要經濟命脈,致使大量財富聚斂於藩地,而中央財政所得卻被嚴重削減。軍事方麵,三藩擁兵自重,兵力總數達數十萬之眾,且裝備精良,軍事訓練自成體係,逐漸形成獨立於中央軍製之外的軍事力量。在政治上,三藩於其封地內自行任命官員,構建起一套完整的地方行政體係,仿若獨立王國,嚴重削弱了清朝中央政府對地方的管轄權與控製力,中央集權製度麵臨嚴峻挑戰。

一、矛盾激化與叛亂爆發

三藩勢力的膨脹與清朝中央集權統治的矛盾日益尖銳,撤藩問題成為雙方矛盾的焦點。康熙十二年(1673年),平南王尚可喜因年老奏請歸遼東養老,請求留其子尚之信繼續鎮守廣東。康熙皇帝看準時機,決定借機撤藩,當即下旨準其父子同歸遼東,並諭令撤藩事宜。吳三桂與耿精忠得知消息後,深感不安,為試探朝廷態度,也假意上書請求撤藩。康熙皇帝召集大臣商議對策,朝堂之上形成了兩派截然不同的意見。以索額圖為首的部分大臣認為三藩勢力龐大,撤藩恐引發叛亂,主張暫且安撫,維持現狀;而另一派以明珠等人為代表,則力主趁機果斷撤藩,認為三藩蓄謀已久,撤亦反,不撤亦反,不如先發製人。康熙皇帝深思熟慮後,認為三藩久握重兵,已對國家構成嚴重威脅,若不及早解決,日後必成大患,於是毅然決定下令撤藩,派遣專使前往雲南、福建等地,督促吳三桂、耿精忠等即刻啟程。

吳三桂接到撤藩旨意後,大為震怒,自認為為清朝立下汗馬功勞,卻遭如此對待,遂決意起兵反叛。同年十一月,吳三桂在雲南昆明率先發動叛亂,他殺雲南巡撫朱國治,自封“天下都招討兵馬大元帥”,並發布檄文,宣稱“興明討虜”,妄圖以此蠱惑人心,拉攏各方勢力。其軍隊迅速集結,氣勢洶洶地向周邊地區進軍,雲南、貴州等地很快陷入其控製之下。

吳三桂叛亂的消息傳開後,福建的耿精忠與廣東的尚可喜之子尚之信也相繼響應。耿精忠在福建囚禁福建總督範承謨,舉兵反叛,迅速控製福建全省及浙江、江西部分地區;尚之信在廣東發動兵變,軟禁其父尚可喜,接管廣東軍政大權,加入叛亂陣營。此外,廣西的孫延齡、陝西的王輔臣等一些地方勢力也受吳三桂煽動,紛紛起兵,一時間,叛亂之火燃遍大江南北,清朝半壁江山陷入動蕩之中,“三藩之亂”全麵爆發。

在叛亂爆發初期,吳三桂迅速整合雲南、貴州的兵力,以其精銳的關寧鐵騎為先鋒,向東推進。他深知湖南戰略地位重要,若能占據湖南,便可北控中原,南製兩廣,於是傾儘全力攻打湖南。長沙、嶽州等重要城池成為雙方爭奪的焦點。吳三桂親自指揮叛軍圍攻嶽州,他在城外修築堅固營寨,挖掘壕溝,阻斷清軍救援之路。城中清軍在都統巴爾布的率領下拚死抵抗,多次擊退叛軍進攻,但由於兵力懸殊,且補給困難,嶽州城岌岌可危。

與此同時,耿精忠在福建起兵後,利用福建沿海的地理優勢,派遣水師北上,騷擾浙江沿海地區。他還聯合台灣的鄭經,約定共同對抗清朝。鄭經趁機出兵攻占福建沿海的一些島嶼,並向內陸進軍,與耿精忠叛軍形成呼應之勢。浙江提督塞白理雖奮力抵抗,但難以抵擋叛軍的水陸夾擊,溫州、台州等地相繼失守。

尚之信在廣東的叛亂則使清朝在南方的統治陷入混亂。他縱兵劫掠,廣東百姓苦不堪言。尚可喜在被軟禁期間,憂憤交加,不久便去世。尚之信更加肆無忌憚,他與吳三桂、耿精忠相互勾結,妄圖在南方建立起自己的割據政權。

二、初期清軍的困境與應對

叛亂初期,叛軍來勢洶洶,由於三藩長期經營,在地方上擁有深厚根基,其軍隊熟悉當地地形,且裝備精良、作戰經驗豐富。吳三桂叛軍主力從雲南出發,一路勢如破竹,迅速攻占湖南、四川等地,前鋒直抵長江南岸,與清軍隔江對峙。耿精忠在福建出兵後,連克浙江、江西多座城池,威脅江南富庶地區。尚之信在廣東的叛亂也使清朝在南方的統治搖搖欲墜。叛軍在各地燒殺搶掠,無惡不作,百姓生活陷入水深火熱之中,社會經濟遭到嚴重破壞。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最新小说: 不當受氣包,靠拒絕係統狂賺百億 輪回術士 紀先生服個軟 古董會說話,好孕美人嫁絕嗣大佬 混沌戰體你不要,化身邪神你哭啥 奇聞詭異 穿書七零:糙漢大佬被鹹魚拿捏了 盜筆:大佬?不,是死的太多 一胎倆寶,老婆大人別想逃 忘記之後